“阿彌,其實道真說的也有些道理,這書裡,卻實記了許多精妙之處,若能細細揣摩,定有收穫。”安文生插話道。
蘇大為拍了拍腦袋,不再這事上糾結下去了,開口道:“你要問什麼?”
“哦,就是這個……”
阿史那道真翻著書,嘩啦啦響聲裡,找到他折起的一頁攤開來,向蘇大為展示。
“你看這裡,街亭之戰馬謖不依軍令,因失街亭,被諸葛亮斬之。”
“嗯?這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有。”
迎著蘇大為和安文生好奇的目光,阿史那道真侃侃而談道:“馬謖為諸葛孔明的參軍,從軍多年,應該說經驗並不差。
他明明是諸葛孔明的人,卻為何按軍令行事,不堵住要道,反倒跑到山上紮營,阿彌你說,這裡面,是不是很有意思?”
“有意思是幾個意思?”
蘇大為聽得有點懵。
他雖然聽過馬謖失街亭的事,但這跟眼下唐軍有什麼關係?
完全不明白阿史那道真的腦回路,提這個是啥意思。
安文生在一旁若有所思道:“馬謖原為諸葛亮的幕僚,一個被諸葛亮看做自己人做培養的謀士,在街亭之戰卻沒有考慮到水源這麼基礎的問題,想來確實有些奇怪。
連普通人都懂水源、糧道,乃是大軍的生命線,馬謖如果不是蠢人,不應該會犯這種錯誤。”
能被諸葛亮看中的人,自然不可能是蠢。
要說壞那就……
除非諸葛亮眼瞎。
可實際上諸葛亮乃蜀漢少有的文武全才,除了馬謖這件事,也沒聽說他用人方面有什麼錯誤。
聽安文生這麼一說,蘇大為一邊跟他們倆碰了一杯,喝了口酒,感覺也來了幾分興趣。
“街亭之戰我記得是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吧?”
“沒錯。”
提起三國舊事,安文生侃侃而談,便如掌上觀紋。
“當時諸葛孔明策反隴西三郡土人,靠著本地大族帶路,進入了隴西。”說著,安文生沾了點水酒,在桌上劃了幾條線。
“你們看,這便是諸葛進兵之路線,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兵,走的是斜谷,以分魏軍之勢,從斜谷往前是斜谷道,而後便是陳倉故道,可通往散關或是陳倉。
此為西漢開國時,張良獻漢王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指的就是這條路。”
安文生點了點,接著道:“但是這條路,魏軍不可能不防,所以只能為疑兵,硬打,便打成消耗戰,蜀軍從漢中出發,沿路多山,糧食轉運困難,一但成消耗戰,必然後勤吃緊,難以持久。”
蘇大為聽了連連點頭。
阿史那道真則是眼前一亮,一臉驚喜的看向安文生,彷彿找到了知音。
“第二路,便是諸葛孔明自己的主力,從陽平關往祁山進軍,再往前便是天水,至於馬謖軍,則是沿著這條道繼續往前,過天水,便是街亭,如果打通街亭,便是魏國的蕭關,也是通往關中的重要門戶。”
停了一停,等蘇大為和阿史那道真消化了一下資訊,接著道:“我和師父曾經討論過諸葛孔明的用兵,包括前後數次北伐。
如果我們站在諸葛孔明的視角看,從漢中出發,無論是走斜谷,走子午谷,還是走陳倉,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就是被魏軍迎頭堵在山區,兵力施展不開,然後便是拚消耗。
蜀國以一州之隅,想跟佔據中原的曹魏拚消耗,那是下策。
而且考慮糧道後勤問題,以上幾條路都不是好的選項。
西漢張良故計,已經不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