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一到,這些移民工作就交接下去,魏艾把那五千蠻兵接手了,協助移民,他自己帶兵直接去了襄陽。
去荊南的時候,李裕帶著一千牙軍,回來的時候變成了兩千五。
襄陽節度府。
“哈哈,賢婿啊,這次幹得漂亮。”
“多謝岳父大人支援。您也知道,南陽地狹人稀,根本就養不起兵。我這點兵拼湊的不易啊。”
“嗯,現在鄧州還沒有安排刺史,就由你兼任,也不用上繳糧稅了,留著給我的外孫吧。”
要說趙氏兄弟對李裕確實好,不僅把自家閨女嫁過來,還給錢給糧,現在直接給官了。
“謝岳父大人掛念。鄧州刺史小婿無暇兼顧,不過向城和唐州的方城能否劃歸德王府?”
趙匡凝略一思忖,笑眯眯的說道:“好,就把這兩個縣劃歸德王府管轄,以後有什麼要求儘管提。”
“謝岳父大人。我知道襄陽有鑄錢坊,不知能否給小婿一個錢範,我南陽有銅礦,只要冶銅就能鑄錢,小婿還欠著岳父錢呢。”
“哈哈,賢婿太客氣了,明天就讓鑄錢坊的匠人跟你回去,把錢坊也搞起來。”
趙匡凝現在越看李裕越喜歡,這個女婿好,文武雙全。江陵城高牆厚,還有水軍,李裕帶著兩千人一戰而下,厲害呀!
李裕在十一月二十日才回到南陽城。
此時南陽飄起了大雪,雪花漫天。
李懷仙在碼頭迎接李裕。
“怎麼樣,過冬的房子建好了嗎?”
“主公,房子建了一千多棟,建在了城北方向。”
“冬季我們也不能閒著,南陽城太小了,得擴建了。”
“是啊。”
李懷仙這一年眼看著南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跟著這樣的人,自己的前途將是一片光明。
有這樣想法的不僅是他一人,王府其他官員也有同感,感覺就像做夢一般,迷迷糊糊就把南陽搞得興盛起來。
匠戶的安排和蠻兵不一樣。
匠戶是技術人才,在古代這些人不受重視。
李裕知道匠戶的重要性,因此他建的房子就是給這些匠戶居住的。至於蠻兵家屬則安排一部分,剩下的就住帳篷吧。
在城西,新建了幾十座磚窯,這些是燒製青磚的。
老祖宗早就有這樣的手藝和技術流傳下來。
南陽城實在狹小,是要擴城了。
陸續趕到的工匠加入了燒磚大軍裡,整個南陽的青壯也被動員起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成了現在南陽的建設口號。
雖然天空中下著雪,寒風被伏牛山阻擋,氣溫並不冷,積雪落地即化,挖土和燒磚都不耽誤。
燒出來的青磚被碼在大棚裡,就像是一堵堵高大的城牆,讓人心裡充滿了安全感。
十二月,移居南陽的人都住進了自己的房子,個別人家暫時沒房子的,也住進了棉帳篷,暫時安身沒有問題。
南陽新城的規劃也提上了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