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會排入潏河大煞風景,積蓄起來恰是最好的農家肥。
如此一來,確實不會臭氣熏天,不堪入目的情形。
在此基礎上再引入清水,方便之後,及時浣手洗濯,無疑更為潔淨。
一套現代衛生間模式,在大唐無疑顯得新穎別緻。
尋常百姓農戶或許全無所謂,但達官貴人,講究高雅的富貴出身之人必然喜歡。
唯獨麻煩的是水源,雖然潏河就在旁邊,但河面地勢低,且春日水淺,不方便引水。
如果要利用自然高差引水自流,就得在上游建造水壩,修建很長的水渠,工程量無疑太大。
里正老根為此煩惱了許久,但陳魚卻完全不當回事。
劃出圖樣,召集木工,很快一個偌大的圓輪狀木架子便出現在潏河邊。
圓輪以支架固定,沉入水中兩尺左右,安裝妥善之後,隨著水流緩緩轉動。
眾目睽睽之下,輪邊綁著的竹筒在河裡灌滿水,轉到高處時傾倒而出,洩入安裝好的水槽之中。
只見圓輪隨水流自然轉動,河水便源源不斷由低到高,然後傾瀉進入水槽。
之後再用竹筒為管,一路接引,恰好農家樂旁的大水池中,再分管引入廚房,衛生間中。
瞧著圓輪隨水轉動,清流如許,源源不斷的場景,眾人免不了一番驚歎。
水往高處流,當初還以為魚哥兒是說著玩,沒想到竟是真的,且如此簡單!
眾人少不得對陳魚又一番稱讚。
可陳魚不免再次奇怪,難道唐朝尚未有——筒車?
記得在秦嶺漂流,有個地名便叫作筒車灣。
導遊聲稱:唐朝時,流經此地的汶水兩岸筒車灌溉十分出名,因而得名。
還提到唐朝陳廷章曾作《水輪賦》一文,中有記載: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
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
陳魚有理由相信,筒車在唐朝之前就已經產生,只是大抵和豆腐、豆芽一個情況。
流傳範圍有限,被人忽視,尚未廣泛應用。
唉!
傳播速度,埋沒了多少好東西啊!
所以當陳魚在樊川潏河畔,率先使用筒車時,立即引起注意。
後世小河畔,旅遊景點常見之物,在大唐卻是個稀罕物。
加之其形制高大,在平坦的河畔平原上,一眼便能瞧見。
隨波轉動,清流如許,自然引起不少人好奇,慕名前來觀看。無意之間,成為效果絕佳的無字廣告牌。
隨著天氣轉暖,前來踏春的遊客增多,居安裡的筒車迅速成為一處人造熱門景點。
以至於陳魚十分後悔,早知道應該設立院牆收門票的。
不過好在遊客成功被吸引,農家樂生意興隆,超乎預料。
尤其是乾淨新穎的衛生間,讓如廁的遊客,尤其是婦人大加讚賞。
一傳十,十傳百,口碑就這麼產生了。
從二月中開始,一直到踏春出遊的黃金時節三月三,樊川潏河遊人絡繹不絕,居安裡農家飯莊的生意火爆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