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有成語:見仁見智。
西方莎翁有名言: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看法完全不同。
筒車矗立在潏河畔,隨波轉動,清流如許。
於陳魚而言,是個方便引水的工具。
在踏春的遊人眼中是新奇的玩意。
在居安裡鄉親們眼中是吸引客流,賺錢的活招牌。
將作少見閻立德瞧見的時候,想到的卻是——自雨亭。
自雨亭,乃是隋唐時期頂級富貴人家才有的享受。
在庭院中修建涼亭,引泉水自琉瓦飛簷流下,形成雨簾般的水霧屏風,故而得名。
炎炎夏日,乘坐其中,凜若高秋,是極為舒適的納涼方式。
在這個沒有自來水的年代,自雨亭修建往往受地形限制,若附近高處無法引來活水,無法形成自雨之效。
城外別院臨近山野倒是方便引水,但長安城裡能夠修建自雨亭的地方屈指可數。
僅有樂遊原,龍首原等為數不多地勢高,且有河渠之處。
是以但凡城中有自雨亭的人家,總是讓人羨慕,主人也能多上幾分面子。
見到筒車之後,營造大家閻立德立即想到利用筒車汲水至高處,如此但凡有活水之處,皆可修建自雨亭。
民部尚書唐儉得知筒車後,首先想到的卻是水利灌溉又多一利器。
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年代,水利灌溉就意味著糧食增產,意味著減少災荒,增加人口和賦稅,乃是關乎百姓生計與社稷安穩的大事。
不經意間,陳魚的心血來潮之舉,卻推動了大唐灌溉農業的發展,無意之間再度被大唐統治階層注意。
長孫無忌和杜如晦從民部聽到訊息後,交換一個眼神。
“克明,明日讓杜構帶著衝兒去樊川踏青,如何?”
杜如晦聞言,微微一笑,欣然點頭:“也好,上元之事,該有一句謝語才是,令郎前往最合適不過。”
“都是少年人,確實比我們這些老傢伙合適。”
長孫無忌與杜如晦相視一笑,匆匆往秦王府趕去。
……
長安城外,兩個男人站在神禾塬上,遠觀筒車與人來人往的居安裡農家樂。
如果有人認識,會發現此二人曾於上元節出現在觀音寺附近。
“公子,那日就是此子壞了好事。”
“原以為只是尋常少年,沒想到…竟還是個人才。”
“不過是些工匠營造而已,難登大雅之堂。”
“錯了,宰相登門,皇帝旌表,如今天策府也在關注他,誰說此子上不得檯面。”
一身素衣的公子俯瞰樊川,目光深沉,明明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卻缺乏活力朝氣,好似飽經滄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