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擺在戰士們面前的是十四座終年積雪的雪山。
以及前所未聞前所未見的惡劣自然環境。
光是參與修路的第一期人員就達到了十餘萬。
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工程技術人員、各族民工。
工具:鋼鉗、鐵錘。
都是一些最最原始的工具。
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我們又何嘗不想使用機械來修路,可當時在高原上機械裝置根本就施展不開手腳,一切只能依靠人工。”王亮的表情顯得有些憂傷。
在懸崖邊上開山築路,談何容易。
幾乎每推進一米都要造成大小不等的滑坡和塌方。
王亮清楚地記得一個數字,僅僅是在川藏線施工的第一年就有不少於兩千名解放軍指戰員和民工為此獻出生命。
換算下來,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裡,平均每天犧牲的人數是五人。
“我記得,雀兒山,就是一個小山頭,光在那個小山頭上,我們就犧牲了三百人。修築康藏公路總共犧牲四千餘人,如果要求一個平均數的話,每公里犧牲官兵至少一點五人!”王亮說出了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資料。
當時仗已經打完了,新中國已經成立了。
1950年當年就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
苦出身的戰士們都已經分得到了土地,有了土地,就意味著生活有了盼頭。
幸福的生活就要到了。
他們沒有犧牲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沒有倒下反動軍閥的子彈下,卻......
“海拔五千米,氣溫零下三十攝氏度,開水沸點七十攝氏度,我們計程車氣一百攝氏度!”
“請黨和國家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前一天修的路,第二天就沒有了——因為山倒了!前一天趟過的河,第二天就沒有了——因為變成堰塞湖了!”
“我們雖然離開西藏了,但是我們的戰友們還在西藏,一路都有他們,每一公里都有他們。我們永遠忘不了西藏。”
“一個排的戰士,拴上繩子墜到半山腰的一塊巨石上打炮眼。忽然一塊巨石從山頂滾落,整個排的戰士連著那塊巨石直接滾到帕龍江裡了,整個排的戰士都犧牲了。”
這些話,都是當年參戰的戰士們說的。
有豪情萬丈的誓言。
有所面對的客觀現實。
有錐心刺骨的痛苦。
人生的酸甜苦辣,風華正茂時,在那年代裡,都嚐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