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超和王虹都是剛加入的新人,他們還遠遠沒有打好基礎,進入到研究組確實只能學習,或是幫著做一些基礎的工作。
所有人都確定了組別,會議就結束了。
王浩率先走出了房門,他叫上了薛志超和王虹,給他們找一些基礎資料。
保羅則是跟著走出了會議室。
海倫、陳蒙檬高興的拉著丁志強回了辦公室,還一遍憧憬著他們的研究超過王浩和保羅。
黃振看著空曠的會議室,一時間腦子有點兒發懵。
好像有點兒不對勁?
我……是哪個組?
黃振並沒有被遺忘,他是要繼續強S波實驗組的工作,不能留下來研究理論問題。
後續的實驗肯定需要理論指導,黃振就是溝通理論組和實驗組的關鍵人物。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理論研究方向上,黃振極少能做出貢獻,一直到現在,他做的大部分都是基礎工作。
這天開始,兩個組就開啟了‘科研競賽’。
保羅希望能證明‘空間波動論’的正確性,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指導實驗,而不只是被放進角落裡長期用不到。
陳蒙檬、海倫以及丁志強,則是希望研究能有突破,他們的競爭對手可是保羅。
他們都沒有把王浩算在內。
在空間波動論和空間粒子論的爭議上,王浩從來沒有固定的傾向,也不會和學生競爭什麼。
雖然分成了兩個組做研究,但萬千大道、殊途同歸,實際上都是要對力場穿透、能量傳送問題進行解析,只不過對空間的理解,研究方向不同。
王浩和保羅的研究,進展非常穩定,他們認為湮滅力和空間密不可分,就像是電力、磁力的關係一樣,有一種出現,另一種就會出現。
他們以此確定了一個問題
帶方向的強湮滅力場和空間吸收有關聯,而帶方向的弱湮滅力場,則和空間製造有關聯。
強S波是吸收空間,弱S波是創造空間。
“引力場,是一種常規湮滅力場環境下的弱力場,弱力場會被常規力場環境同化。”
“如果能製造出帶方向的弱湮滅力場(反重力場),其作用一定是製造空間,會讓兩個相鄰的位置變得很遠……”
陳蒙檬小組的研究進展也很快。
他們已經找到了明確的方向,利用粒子邊界理論解析‘反S波’問題。
兩個星期後,陳蒙檬小組找到了王浩。
她們提出了‘空子’的概念,只是知道該怎麼去聯絡空子和空間穿透問題。
“或許,可以塑造一種特殊空子的概念?”
“比如,‘反空子’,反空子會和空子中和,那麼就能夠讓空間瞬間消失。”
“你們卡住的位置是數學框架吧?”
王浩仔細一思考,就知道他們碰到的問題了,想象‘反空子’是很容易的,但塑造其中的數學基礎確實非常困難。
他仔細想了想,說道,“我覺得,可以塑造一個特殊的框架,可以參考弦理論對於高維時空的解析……”
無彈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