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科學界人才大量流失,就與此直接相關,國外大學以及科研機構能夠提供更好的環境,更多的經費,更好的薪資待遇,就能吸引很多優秀人才加入。
現在國內的科研機構變得非常有吸引力,因為國內的科研機構容易拿到一階元素材料。
有些水平一般的科研工作者,接觸了最高階的材料,等於是開啟了一個領域的大門,稍稍努力就能有很大的成果。
他們兩人獲得的機會就更好了,第一時間接觸全新的材料,做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研究,甚至連競爭都沒有。
楊志芬、盧震只需要認真做研究,就能夠獲得最頂尖的成果。
這種機會錯過了,必定會悔恨終身。
……
強S波實驗基地。
研究組拋開了碳矽晶石的分子結構問題,開啟了有關強s波的主研究方向,也就是以強S波技術激發釋放F射線。
這也是S+級難度研究任務內容。
研究基地徹底忙碌起來,一方面,他們要顧及主方向的研究,已經開始進入到論證階段。
另一方面,他們的實驗還要顧忌到新材料的研究。
碳矽晶石中的碳化矽分子,是內層電子共價結構的特殊分子,但絕不是‘獨一無二’擁有這種特性的分子。
所以實驗還是要尋找其他可能形成內層電子共價結構的分子。
這對於後續的研究、對於強S波特性理解也是有幫助的。
“這不僅僅牽扯到材料問題、化學分子問題,也牽扯到了基礎的理論。”
“如果能發現幾種內層電子共價結構的分子,我們就能夠以此來找到規律,並推斷出其他可能會形成同樣結構的分子。”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實驗組做的是超s波相關的研究,但實驗過程中順帶尋找新的同結構分子,也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兩個研究就都要做,實驗方面就會產生衝突。
所以王浩決定製造第二臺裝置、第三臺裝置,讓相關的研究能夠同時進行。
這也會對於後續的研究有幫助,更多的裝置就能做更多的改進,只是依靠一臺裝置受到的限制就太大了。
王浩還是更重視強S波激發F射線的研究,並且已經找到了第一個主內容——
“論證磁場干涉對強S波區域的影響!”
有關強S波的研究方向上,他們做過黑洞內部物理特性的論證。
強S波會剝離原子的電子層,達到一定強度的時候,甚至會剝離原子核內質子的電荷特性,並讓質子轉化為中子。
那些被剝離的電磁特性,會被排斥到黑洞的表層。
實際上,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點已經被驗證了。
強S波區域會讓金屬材料的電子都被剝離到表層,也就讓材料本身產生了非常高的磁化反應以及帶電性。
金屬材料透過強S波區域,不止擁有巨大的磁性,甚至帶有高壓電力。
“如果在強S波製造裝置外,增加一層螺旋磁場會發生什麼呢?”
“是否會影響到強s波對常規環境的穿透性?”
“會不會對於強S波形成另外一種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