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了碳化矽分子是‘內層電子共價結構’的結論後,實驗組就中斷了相關的研究的討論。
後續的研究、驗證工作,就讓材料檢測中心配合楊志芬、盧震完成。
他們才是這方面的專家。
楊志芬、盧震也都表現的非常激動,他們不知道結論是否正確,但關鍵在於研究交給他們來做,等於是把大成果送到了眼前,他們要做的只是進行後續的研究。
這絕對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全新的材料,全新的物理化學性質,全新的分子結構,只要能完成研究,發表出去就是最頂尖的大成果,足以憑此獲得領域內各類頂尖科研獎項。
當然,最大的成果屬於王浩、丁志強,王浩是強S波研究的負責人,丁志強則提出用碳化矽透過場力區域,才製造出了大量的碳矽晶石。
可即便是次一級的貢獻,也是相當了不起了。
楊志芬、盧震體會到了汪輝的感受。
國內材料領域的學者們,對汪輝的評價都不怎麼好,主要還是出於羨慕嫉妒恨的心理,汪輝就只是跟著王浩做研究,就能夠得到一大堆的新材料,只要稍微做一下檢測,就能發表最頂尖的成果。
這種機遇讓人羨慕到吐血,其他的材料領域學者們努力一輩子,也許都趕不上汪輝做幾次檢測。
現在輪到他們了。
“以後我們是不是也會被圈子裡的人排斥……”
在去往材料檢測中心的路上,楊志芬有點擔心的問向盧震。
盧震輕輕一笑,說道,“那不叫排斥,那是嫉妒,誰不想要這種機會?而且,你會因為擔心被排斥,就放棄這次機會嗎?”
“那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楊志芬立刻搖頭。
她已經有46歲了,說是頂尖的物理化學專家,實際上,也只是發表過幾次頂刊論證,化學領域有一些突破,放在國際上,遠談不上有什麼名氣可言。
這麼好的機會放在眼前,就根本不可能錯過。
“所以啊……”
盧震的話音很有說服力,“想這麼多有什麼用?反正我們肯定要繼續。”
“你說的對。”
楊志芬的心態變好了很多,“還是跟著王院士做研究好啊,我算是知道了,那些人為什麼能有這麼多成果。”
“是啊。”
盧震也非常的感慨,他對於研究已經迫不及待了,“這次和材料檢測中心,和汪輝教授的合作一定要做好,爭取做到最好……”
“到時候,我們可以申請留在材料檢測中心,開設個專門的物理化學實驗室。”
“如果有王院士的支援,我們也可以成為最頂尖的物理化學專家。”
他說著感嘆道,“我們不是沒有能力,只是沒有機會。”
“很多人,都是這樣!”
楊志芬深有同感的點頭,學術領域最單純的學科是數學。
純數學研究,完全憑藉的是能力。
其他領域,只要牽扯到實驗研究,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科技工作者很有能力,但他們申請不到想要的專案,拿不到足夠多的經費,也沒有好的科研環境。
這樣一來,即便是再有能力也不會有什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