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臨界數字幾乎就表示,他們會朝著‘普及強湮滅力場技術’的方向進行研究。
問題來了。
一個是,研究會成功嗎?
另一個是,等真正研究出來,確定會把技術公開嗎?
如果研究出來還不公開技術,王浩豈不是就在大眾面前撒了謊,對於他個人形象就有了一些影響。
王浩並沒有受到輿論的影響,他甚至都不會去看國際新聞。
當有和研究和技術有關的訊息時,自然就會有人專門找過來,其他都根本沒有影響。
他只安心做研究就好了。
王浩的研究目標確實是以升階元素化合物為底層材料基礎,來製造出強湮滅力場,但最終目的不是增加湮滅力場的強度,而是為f射線發生技術以及未來的核聚變研究打基礎。
“如果我們能夠研究出一種金屬材料,能夠以直流的形式製造出反重力場,再結合磁場擠壓效果製造出強湮滅力場薄層……”
“它就能作為核聚變的容器。”
“另外,內部進行劇烈核反應時,還能製造出高強度的f射線!”
王浩對湯建軍說道。
湯建軍院士也加入了研究中,因為他確定王浩的研究目標,確實是製造出核聚變反應的容器。
湯建軍是最頂尖的核磁專家,對於湮滅力場實驗的幫助還是很大的,只不過材料的研究上就沒什麼作用了。
所以他還是留在湮滅力場實驗基地。
王浩所做的研究針對的是直流反重力技術,而國際上討論的都是交流反重力技術。
兩者存在根本不同。
直流反重力技術,是以直流電力支援,再結合磁場擠壓就可以直接製造出強湮滅力場。
交流反重力技術,則是以交流電力讓材料臨近達成超導狀態,激發反重力場進行疊加才能生成強湮滅力場。
兩種技術不一樣,針對材料也不一樣。
但不管是哪一個方向的研究,因為沒有了理論的支援,研究成果都可以用‘寥寥’來形容。
王浩發現連研發任務都無法建立,根本找不到確定的方向。
最後,問題還是要歸在理論。
“理論,也很難。”
“不,暫時不可能,沒有足夠的實驗資料支援,根本無法進行分析。”
“看來,還是要多做實驗!”
“……”
他需要的是一階元素材料的直流反重力特性實驗,但極少有材料擁有直流反重力特性。
材料,要自己研發。
特性實驗,還是要設計去進行。
這些研究的目的,還只是為理論做基礎的資料積累,想想就知道有多麼複雜了。
王浩想想都有些頭皮發麻,但研究再複雜也必須要做。
他做出了決定以後,就把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員們都找了過來。
大家一起召開了會議。
這次會議說的就是一階元素超導材料研究以及材料的直流反重力特性實驗。
兩者要結合在一起。
雖然只是召開了一次研究的會議,確定了接下來的研究目標,但會議牽扯到的人員、技術、實驗都很不一般,直接體現就是經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