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閻耀軍頓時就更加迷茫了。
最開始他們說不知道,發現大家都不相信,後來就乾脆說些大家都知道的基礎,“首先說好我們沒有參與專案,但研究是很厲害的,用了很多高階的一階材料,否則怎麼可能抵抗那麼高的溫度?”
“這個發動機很重啊,達到幾萬噸!”
“製造好發動機,下一步就是製造超大型的航天飛船啊!”
“這可是千億級別的專案。”
“研究速度出乎意料的快,也非常順利,現在才是第一次測試,估計再過幾年,就能進入太空了……”
最後一句話得到了肯定。
很多人對於研發速度的判斷也是如此,現在只剛能進行飛機降落,研究一切順利的話,幾年以後就能夠升入太空。
……
幾年,升入太空。
這不是憑空的猜測,而是按照正常研發速度的預估時間。
任何超大型的裝置,每一次做測試都會發現很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
光壓發動機更是如此了。
王浩對於設計有信心,但製造牽扯到了材料效能,卻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的,第一次起降測試結束,後續的檢測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比如,內部有隔熱材料變得乾澀,就直接影響到了材料的壽命。
這種材料是要繼續研究,或者是增加隔熱材料的厚度,又或者是更換更好的材料,具體怎麼做還需要進行論證。
起降測試過程中,平衡系統表現的很不錯,但測算上還是有一些小的bug,導致發動機不斷髮生震顫現象。
另外,小型光壓噴口計算精度還是不夠,就導致內部溫度不穩定,出現了超過‘可承受誤差’外的偏差。
有兩個位置的材料問題最嚴重,一個是中子通道和強湮滅力場中心的介面。
另一個是激發推進裝置後半段的內管。
前者是因為處在光源釋放點,承受的溫度過高;後者則是因為壓力太大,光壓就是激發推進裝置後半段製造出來的,即便絕大部分壓力都是向外的,也會給後半段的內管造成很大影響。
一個星期以後,所有的檢測全部結束。
王浩組織召開了實驗會議,並對於發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所有發現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兩大類。”
“一類是電子系統;一類是材料。”
“電子系統,由王東院士負責,保羅菲爾瓊斯的數學組輔助,爭取儘快解決這些問題。”
“材料,由曹東明院士負責。”
“沒問題吧?”
王東馬上點頭,“沒問題,我的組會繼續完善電子系統。”
曹東明也認真點頭,“沒有問題。我們組會和其他機構溝通,爭取能研發出更好的替代材料。”
在分派任務以後,王浩回到了辦公室,就和臧春來認真談了起來。
臧春來是航天飛船公司的總經理,負責研究專案的方方面面。
他們談的是人事問題。
王浩很認真的說道,“現在第一次測試已經結束,專案進入了正軌,我認為是時候正規化了。”
臧春來一聽就明白過來,“王院士,你的意思是說讓那些研究員們入職?讓所有的參與人員入職?”
“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