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需要對這件事做出反應。
光壓發動機專案被認為是未來的科技研發內容,但現在竟然能夠飛起來,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研究成功了。
飛起來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那麼大塊頭的發動機能夠飛起來,也就代表能夠脫離地球的引力,那麼距離進行高空飛行就很快了。
等完成了高空飛行,下一步就是進行太空中的飛行。
針對光壓動力來說,兩者沒有難以跨越的技術瓶頸,因為光壓動力不依靠空氣推力,到太空中降低了地球引力作用,反倒效果會更加明顯。
光壓發動機能飛起來,也就代表解決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問題。
下一步、再下一步的技術進步,剩下的也只是時間問題,區別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很多決策層人員也接受了這個事實,他們馬上開始了忙碌的工作,一個是和背後團隊討論相關的事情,另一方面兒就是不斷和其他國家的決策層人員進行溝通交流,針對相關問題發表看法、交換意見。
之後就是召開內部會議。
這種內部會議和決策無關,而是科技、學術性質的,大體上就是找一大堆的科學家、學者,讓他們瞭解現有的情報,來分析出技術資訊。
阿邁瑞肯是這麼做的;其他很多國家也是這麼做的。
他們首先必須瞭解更多的資訊,知道光壓發動機的科技在什麼層次上,以及附帶相關的技術級別,才能針對研究應對方法。
但最初的討論模式基本相同,學者和科學家們對於給出的資訊第一反應也是‘不可能’。
“這根本不可能。”
“光壓發動機屬於未來科技,現在最多也只能驗證理論問題。”
“只完成一部分研究已經很厲害了。起降?開什麼玩笑?”
“這是假訊息吧?”
“雖然有衛星圖片,但會不會是魔術表演?比如他們做了一個模型,然後讓模型飛到了空中……”
最後的說法還是被直接否決了,因為大塊頭的發動機可以作假、起降場面也可以做假,但熱感衛星監測的高溫做不了假。
在起飛的發動機下方,確實檢測到了6500攝氏度以上高溫。
這個溫度下,不管什麼東西都會被融化,隔熱都是沒有意義的。
除了發動機下側位置的最高溫度反應以外,地面也有熱感溫度資料,並且輻射覆蓋了很大範圍。
能量,是做不了假的。
科學家們帶著震驚分析起來,“如果確定是真實的,發動機下方出口處是在6500攝氏度,從理論上來說,內部的溫度應該在2000到5000攝氏度之間。”
“我們不知道技術原理,也只能從能量的角度進行推測。”
“這個溫度製造出強光壓,原始理論層面是不可能的。要麼原始理論是錯的,要麼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技術,降低了對於溫度的需求。”
“另外,有證明湮滅粒子技術確實和正反物質抵消的反應很類似,都是製造純粹的能量,準確的來說,是光能。”
“還有,能確定他們的隔熱材料,最高能夠承受溫度超過7000攝氏度……”
“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只是實驗了技術,但一次實驗以後,會有大量的材料損壞。”
最後一句話,讓決策人員們有了少許的欣慰。
他們可不希望未來科技般的高階航天發動機出現在種花家。
如果種花家真能製造出光壓發動機為推力基礎的航天飛船,他們在太空爭奪領域就會一敗塗地,甚至完全沒有競爭的機會。
這是不可接受的。
太空爭奪,代表著國家多領域競爭的未來。
掌握了太空領域的主動權,就會佔據全面的軍事、科技優勢,技術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地面上再高階的科技,也變得沒有絲毫意義。
這就像是百年前,空中對地面的絕對優勢。
那些沒有戰鬥機的國家,對於空中飛行的戰鬥機沒有絲毫辦法,能做的就只是隱藏躲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