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磁化發電技術’研究組,研究的是一種全新的發電技術,實驗需求也是非常高的,他們需要兩臺不同強度的強湮滅力場裝置。
當金屬導體的一側磁化強度高,另一側磁化強度低,再加上強光照射的條件下,導體兩側就會形成電勢差,進行外在的連線就會產生電流。
等王浩來到了實驗基地後,王善慶就介紹起了研究進展,“我們發現每一種材料都可以產生這種電勢差,導體材料的電勢差更強、更明顯。”
“另外,製造出的電流強度,則和材料的性質有關,相關條件包括吸光、吸熱效能、磁化反應強度以及導電效能。”
“我們實驗了十幾種材料,發現磁化反應強度高的金屬,光能轉化效率更高,但是鐵和銅不行,我們分析原因認為,可能是鐵、銅的升階倍率低,其產生的臨界‘特異現象’,會影響到光能轉化。”
“三天前,我們實驗了一種新型的材料,鈦銀合金。”
“這種材料的光能轉化效率很高,實驗中的轉化率大概在15%到20%之間,不過實驗中,影響轉化率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溫度,導體的溫度上漲會導致電阻率上漲,我們必須把溫度控制在兩百攝氏度以下,才能有較高的轉化率,否則就會大大降低……”
研究組用鈦銀合金進行實驗,是找到一定規律後論證的結果。
鈦元素的磁化反應強度高、升階轉變需求的力場強度倍率高,吸熱效能也很好,而銀元素的導電效能高。
兩種元素組成的合金,自然就有不錯的光轉電效果。
王浩聽完了全部內容,先是肯定了他們的研究,隨意也提了個小建議,“你們可以擴大材料接觸光能的橫截面積,並在外層利用冷卻劑進行持續的降溫處理,再去實驗看看效果。”
“按照現在的資料,設計一套完善的裝置,光電轉化效率也許能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甚至是百分之三十以上。”
“這種發電方式再配合蒸汽發電,就能大大提升光能的轉化效率。當然……也沒什麼……”
王浩說著搖了搖頭。
在擁有了湮滅粒子技術以後,他們考慮發電問題優先順序高的是‘發電方式簡單’、‘發電上限高’,而不是‘發電效率高’了。
因為可以製造大量的光能,‘發電上限高’就顯得非常重要。
比如,可以在幾千攝氏度高溫下實現發電,或者是小範圍高強度光能下,依舊可以實現光電轉化。
等等。
這些才最重要。
如果湮滅粒子技術只用於常規的發現,研究組發現的鈦銀合金就足夠了,但用於空天母艦的電力轉化依舊有些不現實。
問題在於,鈦銀合金材料需要放置在湮滅粒子場力內部,那麼材料的溫度就不可能持續維持兩百攝氏度以下。
如果是大量的製造光能,溫度很輕鬆超過一千攝氏度。
這種發電技術就瞬間失去了意義。
王浩瞭解了一下研究進展後,和其他人討論了一下,制定了接下來的實驗目標,“爭取能找到一種,可以在一千攝氏度實驗光電轉化的材料。”
“效率不需要太高,哪怕轉化率只有5個點都可以接受,我們需要的是溫度適應能力強、光電轉化上限高。”
隨後,他們就離開了實驗基地。
在返回西海的路上,保羅菲爾瓊斯聳拉著腦袋,明顯是非常鬱悶,他對王浩道,“這種技術聽起來確實很厲害,但也只是增加一種發電手段而已。”
“已經有了核聚變,用湮滅粒子技術發電……太浪費了。”
其他人也有同感。
現階段來說,湮滅粒子技術可以稱作是‘未來科技’,感覺像是超越現有科技幾百年的技術。
如果圍繞湮滅粒子技術建造一個大型發電站,就有種拿著核武器來捕魚的感覺,聽起來甚至有些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