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只需要一瞬間,就能製造出毀滅一座城市的超強能量!”
好多人談起能量問題都感覺到有些後怕。
中子通道開啟了第三檔,但即便是第五檔也不是把中子完全釋放出去,設計方案中,第五檔佔有可控制比例的百分之一左右。
第三檔,差不多隻有萬分之一。
現在他們製造的實驗裝置所使用的核反應堆很微弱,湮滅力場強度也只有3.5倍率左右,若是增加核反應堆的強度,就能製造出更大批次的中子,再提升湮滅力場強度……
總之,不可想象啊!
……
在實驗結束以後,王浩一行人就朝著基地返回。
他們已經知道結果,也都感到非常興奮和激動,趙老師一路都在說著,“沒想到第一次實驗就能有結果,製造出這麼大的熱源,如果圍繞這個技術建造一個發電站,肯定很厲害。”
徐老師也一起討論著,“我們已經有了核聚變電站,現在有一個湮滅粒子電站,能源就完全不是問題了。”
他們都在討論著發電問題。
主要是因為能源確實很重要,國內受到最大限制的就是能源,人口大國、工業大國耗能實在太多了,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都需要進口。
新型的發電技術,不需要進口能源,依靠自身的技術就能夠完成,戰略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這也是核聚變研究能獲得巨大支援的原因之一。
現在又多了一個發電的手段,而且看起來比核聚變發電更勝一籌,實驗裝置要比核聚變裝置小太多,簡化太多了。
王浩對於發電的話題不是很感興趣,他只是簡單說了一句,“我早就說過了,這個新技術能提供無限能源,但用於發電還是受到很大限制。”
“材料和裝置承受極限就是最大的限制。”
“用來建造發電站,也只是最簡單的使用方式而已,實際上,我還是覺得用來製造空天母艦之類的大型飛船是最適合的。”
趙老師和徐老師都不由得扯了扯嘴角,但是聽到王浩的話以後他們也沒有反駁。
王浩說的是對的。
如果新技術容易發電,就只是增加一個發電方式而已。
發電量取決於發電廠的規模,而不是取決於發電方式,即便能製造太陽一般的高熱源,但問題就在於熱量轉化為電力需要的是規模。
不管是火力發電站、核電站,受限的都是發電廠的規模。
比如,核電站。
核反應堆轉化為熱量的效率已經非常高了,但發電站不能無限制的提升核反應堆的熱量,因為反應堆外層材料根本承受不住,還需要建立冷卻體系,不斷的去降溫才能保證穩定執行。
現在的新技術也是如此,即便能製造非常高的熱源,但應用在發電上就必須控制熱源的強度,否則材料根本承受不住。
趙老師抿了抿嘴說道,“所以我們就只是多了一種發電方式?”
王浩道,“我剛才不是說了,最好的用途是製造大型的艦艇、大型的飛船,因為裝置很小,製造的純粹的光熱,也不會產生輻射,就能為大型飛船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趙老師和徐老師稍稍有些失望。
他們有一種‘入寶山而不得’的感覺,明明是有理想非常驚人的技術,結果只是多了一種發電方式。
至於製造大型飛船……
這個說法被他們下意識的忽略了,因為怎麼想都感覺,製造大型飛船都是未來的事情。
王浩沉默了一下,繼續道,“其實,我們有一項和發電有關的技術正在研究。”
“什麼技術?”
趙老師和徐老師一起抬起頭。
王浩道,“是王善慶教授發現的。他負責材料磁化強度的檢測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他發現不同磁化強度的金屬對接,在強光照射的狀態下,內部會產生電流……”
“現在檢測到的只是很微弱的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