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組的申請只是個形式。
一方面就是向湮滅科技公司以及超導材料工業公司要經費,另一方面,就是獲得直屬科技部門的批准。
徐老師很快就收到了報告。
他看著申請報告上的內容短暫的愣了一下,下意識把幾個關鍵詞,包括‘CWF041’、‘顆粒性材料’以及‘新裝置’聯絡在一起。
然後,徐老師猛地站了起來!
他知道代表什麼。
王浩和他說了不止一次‘金屬替代高壓混合材料’的問題,他也很清楚以金屬替代高壓混合材料有多麼重要。
比如,F射線發生裝置。
在以一階鐵基超導材料替代高壓混合材料,他們很容易就在內部完成了核聚變的點火,過程中甚至不需要太考慮安全性問題。
同時,也能支援做更多的研究。
在高壓混合材料的限制下,很多實驗是根本無法完成的,裝置也會有很大的風險。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就是如此。
湮滅組織也製造出內部核反應的強湮滅力場,但內部核反應點火以後,一些普通的實驗反倒做不了了。
現在裝置就只能維持著,得到一些稀少的資料。
僅此而已。
即便是做外層磁場裝置的調整,也需要謹慎、再謹慎,否則就可能出現安全問題。
另外,金屬替代也代表,強湮滅力場技術會迎來騰飛。
顆粒性材料製造技術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而且還能夠支援直接提升場力強度。
“到時候,很多升階元素都可以批次生產了?”
“材料技術會騰飛……”
“同時,也會支援做很多新的研究。”
徐老師不斷思考著,趕緊在報告上簽字批准。
最近都是好訊息。
核聚變設計研究專案進展順利,他收到了一個個材料研發成功的報告,按照這個速度來說,幾個月時間內,就能解決核心材料問題。
到時候,就可以準備進入下一階段。
當想到這裡的時候,徐老師又有點頭疼了,可控核聚變的論證、設計,就已經非常複雜了。
如果進入到製造階段,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其中牽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問題,肯定要召開一次又一次的會議進行討論。
最開始就有一個問題
在哪裡製造?
可控核聚變是一項複雜的技術,裝置製造就變成了大型裝置,而裝置是用來發電的。
那麼就牽扯到高投入、風險、技術問題,等等。
很多因素都要考慮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