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實想法。
所有的機構、國家的判斷都差不多,他們認為種花家的核聚變研究大機率不會成功。
但是,加入核聚變專案有益無害。
他們能從中瞭解一些技術和設計問題,順便探究一下王浩團隊掌握的高階強湮滅力場技術。
同時,輿論公式也開始了。
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站出來表示,“可控核聚變研究是全人類的事情,代表著人類能源的未來,必須要進行國際合作,來增加實現的可能。”
“湮滅科技需要所有國家一起研究……”
“在清潔能源領域技術上,各個國家應該摒棄前嫌、同心協力,共同構建地球美好的未來……”
……
阿邁瑞肯發起的輿論攻勢,看起來是很浩大,但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
別說是種花家、王浩團隊了,阿邁瑞肯想重回國際湮滅理論組織都遇到了阻礙。
雖然他們沒有表示退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但卻停止了對組織的資金支援,‘第二期’的五十億美元沒有到賬不說,還撤走了絕大部分學者,轉而專攻格魯姆湖計劃。
現在阿邁瑞肯再想重新加入,自然就會有一系列反對的聲音。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
第一次會議結束以後,各個小組快速進入到工作中,因為設計組才剛剛成立,後續又有不少新人到來,他們來了以後就驚訝的發現,工作似乎已經開始了。
各個小組都忙碌個不停。
新人們甚至沒有時間適應環境,到來的第一天就給安排了工作。
王浩則相對清閒一些。
他已經完成了主框架的設計,後續就是和其他人一起完善細節,但研究上來說,總是會有事情找上來。
這天,汪百川和鄧林山一起找過來。
鄧林山是計算機組的負責人,計算機組的先期工作是製造一個模擬系統。
核聚變裝置的模擬系統,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對內部等離子體的模擬,等離子體的問題和常規運動不同,有著各種各樣‘難以琢磨的行為’。
其計算會牽扯到不穩定性、湍流等方程。
這一型別的方程,都是高難度的偏微分方程,絕大部分只能做近似計算,模擬就會牽扯到準確度的問題。
鄧林山的能力很強。
他參與過‘人造太陽’專案的模擬程式設計工作,而且是負責人之一。
現在製造計算機模擬系統,也直接拿來‘人造太陽’專案的模擬程式做參照。
鄧林山是這麼想的,可真正投入工作並和汪百川討論一下氘氘反應的能量問題後,他就發現連開頭都做不了,因為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首先,氘氚反應變成了氘氘反應。
其次,反應環境是高強度的反重力環境。
最後,點火方式大大改變。他根本就無法理解,反重力環境下如何實現點火,反應又是如何展開的。
這還怎麼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