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代表排序第二,56則代表了原子質量,常規的緻密材料則被命名為一階α材料。
比如,常規一階鐵,就是一階α鐵56。
在返回西海大學的路上,王浩也思考著‘未來元素’方向的研究,“看來必須要開啟實驗了,短期目標是研究幾種鐵的同位素,希望能夠找到一種不帶有輻射的未來鐵元素。”
這個研究關係到強湮滅力場技術。
‘未來元素’不會受到特異現象的影響,就可以支援製造高強度的強湮滅力場。
……
在回到了西海大學以後,王浩繼續關注著f射線實驗組以及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研究。
兩個實驗組進展都不錯。
同時,他還要參與核聚變設計專案,首先就是組建設計專案的主團隊。
這工作還是以湯建軍為主。
湯建軍對核聚變的研究非常熱情,都已經是超過60歲的老頭,還精神奕奕的不斷工作。
在科技部門、科學院、國際科學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援下,專案團隊很快確定了工作地點,就是在西海市的老政府辦公樓。
老政府辦公樓被劃定為管制區。
團隊的名字就叫做‘核聚變裝置設計組’,名字聽起來很是低調,但是旗下有十幾個院士,幾十個研究員,幾百的工程師,常駐在主研究基地的也已經有三個院士。
其中包括副總設計師湯建軍、核物理研究所的周東偉以及科學院材料所的龔雲偉。
下面的研究員,暫時只有二十幾個。
二十幾個研究員聽起來似乎不少,但相對於核聚變專案來說,人數又顯得太少了。
核聚變裝置設計組內部,已經成立了一個個專業的小組,包括主設計組、材料組、動力組、磁能組,能量論證組、電力組、計算機組等等。
主設計組是王浩直接負責的,也是最核心的小組,負責核聚變裝置主框架的設計,並會給其他的研究組分配研發工作。
幾個院士都在主設計組裡。
材料組是最大的組。
核聚變裝置的設計,一半的精力都要放在解決材料問題上,材料組自然有最多的研究員。
能量論證組的負責人是汪百川,主要工作就是做內部能量強度、反應強度以及相關的論證和實驗研究。
磁能組則是負責外層螺旋磁場的部分,工作是把託卡馬克‘不完善磁場’的設計和強湮滅力場外層磁場結合在一起。
等等。
王浩負責主設計工作,團隊裡也安排了自己的人手,分別是丁志強、顏靜、肖新宇以及羅大勇。
過去幾個月時間,丁志強都一直在反重力形態研究中心工作,一線參與了很多的實驗研究,對於湮滅力場實驗也有了直觀瞭解。
這次做核聚變裝置的設計,也就讓丁志強也參與進來。
王浩很期待丁志強能做出一些‘靈感’上的貢獻,幫助推進核聚變裝置設計的工作進度。
顏靜、肖新宇都屬於‘自己人’。
他們都是反重力形態研究中心的老人了,對於反重力場、強湮滅力場薄層、f射線都有深入的瞭解,不管是實驗還是設計,都能給予不小的幫助。
王浩讓顏靜加入設計組,還有個想法是希望她擔任‘助手’。
陳蒙檬是王浩的第一助理,但她的工作也有很多,大部分時間都要幫助處理資訊、學者交流等事務,就沒辦法再參與設計工作。
顏靜進入設計組中,可以擔任會議的策劃以及記錄工作,也可以隨時上報其他組的研究進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