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門再次組織了核聚變論證專案會議。
這次的專案論證會議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好多深入參與論證專案的學者都認為,核聚變專案即將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事實情況也是如此。
專案論證會議才剛開始就很不一般,科技部門主導的會議卻來了幾個頂尖的決策人。
會議也緊跟國內外科研焦點,有一半都是升階材料技術展示。
王浩在會議上進行了發言,他說起了緻密材料技術的突破,還簡單介紹了核聚變容器相關的技術。
雖然只是簡單的介紹,但內層反重力場、外層強湮滅力場薄層,再加上高階的材料技術以及磁場論證,讓會場所有學者都聽的津津有味。
他們都感覺見識了新的科技,也對於核聚變專案更有信心。
專案論證會議並沒有確定什麼,但會議結束以後,又舉行了一系列相關的會議,也包括個方向的技術會議,多數學者都要參加至少兩個會議。
王浩以及同行的湯建軍、王燁等人,則是連續參加了多個會議,其中還包括高層決策人的會議。
之後,專案確定進入下一階段設計。
一個超級大工程的專案,總計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論證,第二個階段是設計。
最後,才是製造。
前面兩個階段牽扯到了大量的實驗,真正進入到製造也就是立項了,還需要多久時間就不確定了。
比如,曼哈頓計劃。
從論證到設計經過了幾年時間,之後才正式確立了曼哈頓計劃,花費幾年時間製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在確定專案進入到設計階段以後,也就牽扯到了實驗分配、研發分配以及擬定推進計劃,當然也少不了人員安排。
王浩被任命為核聚變工程專案的總設計師。
湯建軍、王燁以及核物理研究所的周東偉,被認命為副總設計師,下面還有十幾個院士以及大量的機構參與配合。
王浩擔任了專案的總設計師,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帶領團隊完成核聚變裝置的總體設計。
當設計牽扯到某種技術的時候,就需要其他的科學家、機構輔助做研究。
核聚變工程專案是非常龐大的,專案正式進入到設計階段以後也是備受關注,很多學者都在討論裝置設計的時間問題。
這個問題很直接。
比如,高階戰鬥機的設計,跨度往往是幾年時間。
核聚變裝置比高階戰鬥機複雜無數倍,參與的人員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具體的裝置設計需要多久?
“正常來說,這種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
“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估計三、四年就夠了?其中牽扯的技術太多了,要考慮的東西也太多了。”
“這麼複雜的研究,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
“三、四年啊?到時候,設計完成就到了製造階段,完成這個專案,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
“阿三國製造個航母都二十多年,咱們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十年?”
“我覺得二十年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
“希望有生之年能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