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換成了考切爾—比爾卡爾.......
比爾卡爾是菲爾茲得主,代數幾何的超級專家,肯定不是林伯涵能相比的,但對方可是王浩啊!
邱成文的心臟一顫,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
凝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
有關交流重力研究的技術交換談判一直在持續著,談判的雙方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時,也互相不信任。
這就是矛盾的地方。
阿邁瑞肯團隊的需求,就是希望能夠得到超導理論機制研發和交流重力實驗有關的部分,換句話說,他們想知道怎麼做後續研究。
國內團隊的需求就是想得到提升交流重力強度有關的技術。
在交流重力的研究上,阿拉莫斯實驗室進行了很多年,也肯定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他們的主方向是交流重力強度,自然在這方面有著很高的技術水平。
王浩也希望得到阿拉莫斯實驗室提升交流重力強度的技術。
交流重力實驗才是根本。
其實他和菲利普—羅雷爾的判斷類似,都認為反重力強度肯定有一個極值,但他不認為會是百分之四十,而是要高的多。
如果相關的研究能夠達到極值,那麼最少在交流重力場強度研究上,就已經走到了頂峰。
當然了。
即便是能夠研究到極致的水平,交流重力技術依舊沒有應用的可能。
這樣技術想要實現應用,前提必須是超導技術大規模普及,否則光是成本一項,就根本是不能接受的。
不過,有了交流重力的研究做基礎,在繼續去研究超導技術,相對就容易了許多。國內團隊想要技術。
阿邁瑞肯的團隊想要理論,想知道怎麼去結合實驗進行後續研究。
如果換做是互信的對手,雙方肯定能夠就快速達成一致,但正是因為雙方的不互信,根本不會亮出自己的底牌,結果談判遲遲沒有進展。
國內團隊的代表針對爭議問題,直接去諮詢了王浩。
王浩給出的答案是,“理論,再包括實驗方法都可以給,最好是能直接公開,但是技術不行。”
換句話說,給阿邁瑞肯實驗方法沒有問題,甚至是向全世界公開都沒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靠自己不可能完成研究。
如果不把相關的實驗方法公開出去,就等於自己繼續悶頭做研究,交流重力的技術可能會有提升,但超導方向的研究肯定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
一項新的理論研究,肯定要很多團隊一起做。
實際上,國際上的研究都是如此,理論是可以直接公開的,而大部分理論研究都是國際合作展開的。
比如,粒子對撞機專案。
這個專案是全世界很多國家、機構,參與一起進行研究的,實驗資料也對全球共享。
但是,一些直接性的高階技術,就根本不可能公開了。
如果能用實驗方法交換到高階的技術,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王浩也對於自己的研發能力非常自信。
哪怕阿邁瑞肯投入更多的經費,有更多的科學家一起參與研究,他也相信自己的研發,一定會比對方速度更快。
阿邁瑞肯的團隊也是這麼想的,他們擁有更多優秀的科學家,也能夠投入更多的經費。
如果雙方是站在同一個起點進行研發,他們非常確信自己會更快掌握高階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