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王浩又說起了交流重力場強度的研究,“我們實現了二十個點以上的場強,後續再加以改進,我認為突破四十個點沒有問題。”
“雖然場強是不能夠疊加的,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在一個實驗應用兩種不同的超導材料,可能會實現更高的場強。”
等王浩做完了說明以後,團隊的其他人就去參觀物理實驗室,也對實驗研究進行更進一步的瞭解。
周敏華撇開其他人,單獨和王浩在辦公室裡,開口問道,“王教授,你覺得我們自己進行研究,未來是否能實現可以反重力技術?”
“啊?”
王浩都聽的愣住了,他有些驚訝的問道,“周局長,您說的是實現,是……應用?”
“比如,製造出軍事用途反重力飛行器?或者是把反重力技術應用在航天領域?”周敏華舉了兩個例子做說明。
王浩搖頭道,“如果只是靠我們自己,幾十、上百年內,都不可能吧?”
“其他人也是這麼看的,但我還想聽聽你的意見。”周敏華感興趣的說道。
王浩仔細想了想,道,“其中牽扯兩個問題,一個是技術,反重力的應用,前提是超導技術能夠實現低成本的大規模應用。”
“超導技術是前提,低成本,可以這樣去理解,比如,反重力飛行器,如果是軍事用途,可以參照現在的飛機。”
“民用的飛機,幾百萬就能製造出來,但是軍事用途的飛機,可能要幾億、十幾億,造價會高出百倍以上。”
“所以技術上來說,必須要實現超導技術低成本的大規模應用。”
王浩繼續說道,“第二就是科研經費和精力。”
“就只是在基礎的研究上,因為一切都靠我們自己,所有的技術難關都要自己去攻克,尤其是理論上的研究。”
“我的研究中提到了一個‘臨界常數’,只是這一個常數想要變得精準,就需要無數次的實驗,可能總計耗費的經費,最少也要幾百億,甚至幾千億。”
“後續的研究也一樣,有很多類似的問題,都需要大量重複性的實驗。”
“這就不是一個團隊,兩個團隊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上千、上萬的科研人員,也需要極為海量的時間和經費。”
“所以說單靠我們自己,想要實現反重力技術的應用……”
王浩說著搖了搖頭。
他對於反重力的研究非常感興趣,也非常想要實現反重力技術應用,但任何一項新領域的研究,都不是一、兩個團隊能完成的。
這是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即便只是完善底層理論,都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再到實現應用技術,要攻克的難關太多了。
周敏華聽罷點點頭,說道,“阿邁瑞肯方面找到我們,想交換交流重力實驗相關的技術資料,還說可以進行合作研究。你怎麼看?”
王浩頓時感到很意外。
這個訊息實在是太突然了,突然到有些讓人措手不及。
他思考了一下,說道,“那就要看他們能提供什麼技術和實驗資料了。”
“我們的實驗最核心的是節點布控,後續可能牽扯到多種材料混合進行實驗的技術,實驗基礎理論可以交換,關鍵技術上絕對不行。”
“他們想要在這兩個方向進行突破,需要很多精力和時間。”
“在反重力的研究上,擴大規模以後,要做到絕對保密是不可能的,但是,新的領域,我們必須要掌握技術上的絕對優勢!”
周敏華點頭道,“王教授,這方面你是專家。如果最後有了決定,不管是和他們合作,還是交換資訊,還是要你來把握內容。”
“這個沒有問題。”王浩很認真的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