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時間的努力收穫非常豐厚,他們研究出一種製造強湮滅力場的新技術,未進行強磁場排斥手段干預的情況下,場力強度還接近螺旋力場內部壓縮的強湮滅力場。
這簡直不可思議!
何毅說完了資料,還感嘆道,“這才是製造強湮滅力場的最佳手段,而不是用疊加力場的複雜方式……”
“是啊,這應該才是最好的方法。”
“之前做的太複雜了,沒想到啊,直流強壓才是最好的方式。”
“技術提升了,能製造一個區域的強湮滅力場,而不是原來的薄層,最關鍵的是,裝置耗費還大大降低!”
後面是很關鍵的。
原來製造強湮滅力場的方式是‘反重力場疊加’,是用好幾個裝置分別製造出反重力場並進行疊加,結合在一起形成強湮滅力場的薄層。
現在是用一個裝置,直接製造出強湮滅力場區域。
同時,其他的收穫也很大。
研究組的會議上,顏靜端著檔案認真說著,“過去的兩個月時間,我們總計進行了十一次實驗,最高製造出強度數值為4.23的強湮滅力場。”
“除去測定湮滅能量臨界值的實驗,其他實驗相比上一次資料都提升,數值對比也非常穩定。”
“我和肖新宇、向乾生以及劉雲利教授討論過,都認為這種上漲趨勢會持續到製造出6倍到的8倍場力才會下滑……”
這是多次實驗的分析結論。
他們擁有研究反重力技術的經驗,研究反重力技術的時候,當使用一種全新的材料,每一次實驗所製造出的反重力強度,最開始就會呈現穩定上漲的趨勢,越是接近材料所能製造強度的極值,改進裝置內部材料佈局,帶來的強度上漲速度就會越慢。
聽了顏靜的報告預估數字,王浩微笑的點了點頭,說道,“我也做了計算,資料差不多。”
顏靜頓時輕呼一口氣,似乎是增加了不少信心,她繼續道,“同時,我們每一次實驗都會測定對應的鐵磁化反應數值。”
她說著指向了投屏熒幕。
在簡單的操作了一下筆記本後,熒幕上出現了湮滅力場強度和鐵磁化反應強度之間的對應關係。
她走到熒幕前,介紹道,“來看這一條連線。”
“兩個資料對比,很明顯能看到,隨著湮滅力場強度超過3,鐵磁化反應強度增長呈現下滑趨勢。”
“但就目前來說,下滑趨勢還不大。”
“按照這一條曲線,我們就可以粗略預測,原來所製造的F射線強度。我們的分析結果是在‘7到8’範圍內。”
顏靜說著又看向了王浩。
王浩並沒有第一時間做判斷,看著熒幕上的數值對比圖,他的表情非常認真,腦子裡不斷做著計算。
當牽扯到數學分析問題,他的思維就要嚴謹多了。
好半天。
王浩坐在位置上動也不動。
其他人一邊耐心等待著,也一邊小聲的討論,“王院士在想什麼?”
“難道是根據資料計算F射線強度?這不就是資料對比分析嗎?沒辦法做計算吧?”
“他可能是想到了什麼?”
“不知道,等著吧。”
顏靜、肖新宇等人也非常不解,他們所謂的‘粗略預測’,就是幾個人湊在一起,結合實驗資料和F射線相關的實驗結果,做個非常簡單的判斷。
至於正確與否,似乎也不是很重要。
主要因為他們不認為,根據一些實驗資料,就能計算出F射線的強度範圍。
當其他人還在小聲說話的時候,王浩忽然站了起來,他走到會議室邊側的白板旁,拿起筆就開始寫了起來。
他最開始寫的是個資料對比表格。
下面就代入各種資料開始了分析計算,再繼續則是代入了一些原來的實驗資料,列式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一行,又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