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釋出的內容,成為了國際科研關注的焦點。
國際上的反重力實驗團隊也就只有二十幾個,十八個反重力實驗團隊,攜手研究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問題,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科研合作。
可以說,有實力的團隊全部參與其中。
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比如,很多學者關心的問題,強湮滅力是否真實存在?
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和強湮滅力直接相關,但最少反重力的實驗團隊都相信了兩者直接相關,並攜手進行合作研究。
王浩做的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原理的報告,被現場絕大部分學者所認可,他們也都相信強湮滅力是存在的。
這就足夠了。
好多頗有影響力的學者針對相關話題發表了看法,表示相信強湮滅力的存在,對於反重力團隊合作研究,充滿了期待。
以此,反重力相關的研究再次成為了國際焦點。
很多人都在談論強湮滅力相關的理論,海倫、陳蒙檬所完成的‘粒子性態弱化,研究,以及研究中對於強湮滅力的表述,自然就成為了物理學界的焦點。
於此同時,王浩在會議上針對疊加力場邊緣效應,所做出的原子內部變動原理解析,也發表了在了《自然物理》期刊上。
那些沒有參與會議的學者,看了論文就對於疊加力場邊緣效應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也更加相信其和強湮滅力直接相關。
蘇格蘭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研究院的布魯森傑維爾,接受採訪時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湮滅力,可以理解為空間擠壓。」
「反重力研究,也就是降低空間擠壓強度。」
「而強湮滅力,自然就是增強空間擠壓強度,和反重力效果是截然相反的,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利用反重力實驗,可以研究與之相反的強湮滅力邊緣效應,這就體現出了物理學的奇妙。」
「在物理學中,總會出現截然相反卻息息相關的現象,就像物質、反物質,量子物理中的超對稱性問題。」
「任何的物理、物質,都會存在與之相反的另一面……」
「強湮滅力,似乎反向增強空間擠壓,也等於是一項全新的物理,基於對反重力的研究,我們就能推匯出一些特別的性質,比如說,在強湮滅力場中,粒子的表現會更加活躍,直接體現就是光速增加。」
「當然,粒子性態弱化也是一種表現,只不過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證明。」
布魯森傑維爾說了很多內容,也表現出他對於湮滅理論、反重力雅研究的理解。
其他很多的物理學家,也都期待有關強湮滅力的研究。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帶著期待的心態,有些人則因為強湮滅力的出現受到巨大影響。
比如,《科學物理》期刊的主編索洛恩。
索洛恩被《科學》雜誌解僱了。
在《自然》雜誌發表新一期內容的第二天,《科學》雜誌信任負責人查爾伯特,就直接叫來了索洛恩,語氣平淡的說道,「索洛恩先生,你可以換個工作了。」
然後,索洛恩只能收拾東西離開。
索洛恩的心情很不平靜,他當然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解職,就是因為當時決定,一起發表兩篇截然相反的論文。
在兩篇論文發表了以後,輿論上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當然論文錯誤確實怪不到《科學》雜誌的頭上,帕森斯的論文是正常進行評審的,物理編輯部找不出錯誤,同行評審也透過了。
但是,由此產生了兩個重大後果。
一個重
大後果就是,王浩的研究被認為是正確的,強湮滅力也快速確定了存在,而帕森斯則被認為是‘騙子,。
好多學者自然開始抨擊去了《科學》雜誌,認為他們不應該一起發表兩篇截然不同的論文。
還有學者直白的說道,「為什麼和王浩的結論完全相反的論文也可以發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