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005所製造的反重力強度,最高會在百分之93左右,是透過現有的構架進行粗略計算的結果。
這個結果不一定準確,但偏差也不會超過百分之0.3。
王浩之所以讓實驗組繼續朝著提升反重力強度的方向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實驗資料以及更加精確的數值。
繼續提升反重力強度,目的並不是應用,而是理論。
他需要完善CA005半拓撲微觀形態,並以此推匯出其他內容,來研究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事實上,理論極限數值是不可能透過實驗得到的。
極限數值就只是理論上的計算結果,因為實驗肯定會存在偏差,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只是材料上一點不起眼的小凹陷,都可能會對於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所以極限數值是達不到的,CA005的半拓撲微觀形態,就不可能實現完美構造,但偏差肯定是越小越好。
當實驗研究牽扯應用的時候,現在的成果就已經超標了,並不是說反重力強度的超標,而是反重力強度接近理論數值時,所製造的反重力區域會大大縮小。
現在的實驗結果也是如此,反重力區域覆蓋的面積,比最初範圍小了很多,向外側只有0.02米的擴張。
如果牽扯到反重力技術的應用,就需要新增很多其他裝置部件,區域覆蓋面積肯定是越大越好。
再繼續提升反重力強度,覆蓋面積只會越來越小,甚至可能就連作為冷卻劑的液氮都無法被完全覆蓋,就完全失去了應用價值。
雖然反重力區域的大小和反重力強度並不是直接的正比關係,但也存在負相關,換句話說,反重力強度越高,就代表覆蓋的區域越小,而越接近於理論數值,覆蓋範圍就會極度減小。
正因為如此,應用方向肯定需要降低反重力的強度。
王浩估計最適合的數值,大概在百分之八十七到百分之八十九之間。
這個數值能夠保證覆蓋範圍向外延伸區域超過0.2米,也能保證向上和向下延伸的距離達標,同時,還可以讓反重力區域連成一片,不會出現中間存在空白區域的情況。
接下來的研究方向主要還是放在繼續增強反重力強度上,以此才能夠完善CA005的微觀形態。
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應用方向的研究,王浩並不準備插手太多,因為可控性非常多,應用需求也不同。
有的專案就需要擴張反重力覆蓋區域,有的專案則對於覆蓋區域要求比較低,就可以適當的增加反重力強度。
這些需求都是不一樣的,他不可能一心做應用研究,去滿足各種應用需求。
後續應用方向的研究,交給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就可以了,已經有了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及大量相關資料的支援,他們只需要對於佈局做小的修改,透過不斷的實驗就可以達到目的。
很快。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給科技部上報了實驗研究成果。
這個訊息讓科技部上下都感到非常震驚,也馬上召開了內部的領導層會議。
每一個知道訊息的人,滿心都是讚歎和驚訝,他們自然知道達到百分之九十的反重力強度是什麼概念。
那絕對可以用來製造對應的飛行裝置。
之前的反重力技術,應用在航空領域是不現實的。
哪怕是以高溫超導材料,製造出百分之八十的反重力場,想要實現在航空領域的應用都有些不現實,主要就是因為,製造反重力區域的裝置本身重量非常高,再加上需求大量的冷卻液,裝置自然就更重了。
另外,有一點很
重要的是,反重力場是平面區域,內部和向外延伸的空白區域並不多,可以新增的裝置部件自然就很少。
簡單來理解就是,反重力場的效果確實很好,但用在航空領域的前提是,搭載其他重量的效能要超過裝置本身的消耗。
百分之八十的反重力效果,最多也只微微超出平衡效能,但直接用在航空領域,肯定會出現一系列其他問題。
所以反重力應用在航空領域還只是一個理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