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國際數學物理界議論紛紛的時候,王浩並沒有太關注發表的成果,在他看來,弱化霍奇猜想的研究,就只是研究出了一個「表達工具「。
有了表達工具以後,就能夠對於「缺口問題「進行表達。
這也促進了CA005半拓撲微觀形態的研究。
在有了工具的基礎上,繼續研究相關的內容,理論問題就可以直接走通了。
那麼接下來欠缺的只是實驗資料支援。
王浩特別關注了一下CA005的製造問題,得知CA005已經實現了標準制造。
雖然還無法快速大規模的生產,但八成以上的步驟都可以進行標準簡化,還有一些環節則是要在實驗室進行。
實驗室進行的環節,也是限制生產速度的關鍵因素。
「現在已經制造了三噸。」鄧煥山說了一個數字,「製造出來的材料已經運到了工廠裡,按照你們的要求,塑造出對應的形態。「
「王院士,不用著急,後續生產速度會越來越快,現在每三天大概就能生產一噸左右。」
這個數字讓王浩滿意了,但實驗還是要等時間。
不管是材料的生產,還是工廠按照要求進行的塑形、運輸、裝配,都是需要時間的。
……
這天王浩的研究組又聚集在一起,但他們不是一起做研究,而是談笑著說起了成果。
他們對研究成果非常的有信心,但問題的關鍵在於,並沒有重量級的國際學術組織認可成果。
這是讓人很鬱悶的事情。
國際上還是有很多學者在談論相關的研究,而且對研究大多持有肯定的態度,但沒有國際學術組織站出來確定,成果是否是正確的,就不會被直接確認。
王浩對此倒是不太關注,因為他的學術影響力已經達到頂峰,多一項頂級成果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
其他人就不一樣了。
這關係到他們的成果榮譽。
哪怕是比爾卡爾也會關注成果確認問題,他確實已經獲得了菲爾茲獎,但菲爾茲並不是終點,他希望能更加出類拔萃,獲得更多數學領域內的榮譽和認可。
羅大勇和林伯涵就更是如此了,他們正鬱悶的看著報道,「看看這個報道……」
「上面說,王浩、比爾卡爾一起的研究,會促進超導理論機制……為什麼是王浩和卡切爾一起的研究?我們的名字呢?」
「這裡有。」
羅大勇指著手機上的一則新聞,上面寫著,「…最新的成果由王浩和菲爾茲獲得者比爾卡爾等人一起完成……」
「哪裡有?」林伯涵看了好半天也沒找到自己的名字。
「這裡!」
羅大勇指著一處地方,只見上面寫著「等人「兩個字。
林伯涵的臉色頓時有點黑,他們已經看過很多報道了,大部分報道都把他和羅大勇歸在,等等,、等人,裡,好像他們完全是附帶的。
但實際上,研究貢獻最大的確實是王浩,但林伯涵自認為貢獻並不比比爾卡爾少多少。
羅大勇化作,等等,確實沒問題,他是後續才加入進來的,能混個,等等,也不錯了。
王浩笑道,「別太在意了。有些報道是這樣的,但在學術規則上來說,你們和卡切爾是並列的。」
這是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