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論讓他感到非常驚訝。
之前他完全沒有想過,微觀形態可能會是空間對稱圖形,但順著去思考又覺得是理所當然。
地球上當然有上下之分,但宇宙是沒有上下之分的。
同樣的,材料內部也沒有上下之分,不受外力影響的情況下,原子組成的微觀形態,也不就不可能是專門指向某個方向的特殊形態。
「如果複雜構造的微觀形態都是空間對稱圖形,那麼向上所形成的交流重力場,不就成了特殊情況?」
」換句話說,覆蓋裝置本身的橫向場力,才是最正常、最標準的場力?」
王浩思考著頓時豁然開朗,他忽然明白為什麼橫向場力,第一次出現的強度就會有那麼高了。
微觀形態是空間對稱構造,作用於導體本身產生的橫向場力,才是正常的場力。
向上或者向下所形成的場力,則是特殊狀態下的場力,也可能是特殊構造的場力轉移。
轉移,自然自然有「損耗「,場力就會變小一些。
「原來是這樣……」
王浩頓時明白過來,於此同時,系統任務有了提示
【任務四,靈感值+5!】
……
研究有了新的進展,還是針對微觀形態、交流重力場的進一步理解,確實是令人感到高興。
王浩也很希望繼續研究下去,只可惜他不得不停下來了。
他去了首都。
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的院士終選表決會即將開始,王浩肯定是要去參加終選表決會的。
他到了首都以後,先是去酒店放了行李,隨後就去學部會議所在地「打卡「,表示自己已經來了。
因為第二天就是學部會議,好多人都已經在會議中心,其中自然少不了學部院士的終選候選人。
參加最後一輪學部表決會的總計有十七人,其中歸屬數學類就只有三人,剩下的都是物理類的教授。
今年好多數學類候選人,提前就直接棄權了,主要就是因為王浩的參與,王浩的參與影響,可不僅僅是讓其他人‘不太敢,一起評上院士。
另外,評上的可能性也非常的低。
院士增選的最後一步,就是學部常務委員會的內部評審,以及學部會議的投票表決。
學部常務委員會的評審還好過一些,一般不被特殊刁難都能過去,但學部會議投票表決,必須要有三分之二的人投贊成票,才能夠成功當選院士。
如果是在正常的年份,靠名氣、人脈抓住一些確定的票數,再爭取一些中立的票,超過三分之二也是有機會的。
有王浩參與就不一樣了。
有些院士都公開的說,今年的評選只看「硬實力「,沒有「硬實力「當選院士,還和王浩站在一起,就等於是給學部抹黑丟臉。
所以沒有獲得國際獎項,沒有特別成果貢獻的數學學者,就很難再爭取到中立票,就乾脆直接棄權不參與了。
王浩到了會場以後見到了不少認識的人,一些數學、物理的院士都在,參加增選的學者們也在,他還是和「競爭對手們「站在一起。
說是競爭對手,其實也完全說不上。
因為數學類的學者只剩下三個人,除了王浩以外,剩下的就是首都大學的代數幾何專家高振明以及東港大學的數論學者鍾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