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還是招待了比爾卡爾,只不過沒有直接打擾到他,只是安排了他的住宿和飲食。
王浩則是和比爾卡爾、林伯涵一起做研究。
他們是互補的。
數學合作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個人懂的知識不一樣,就可以進行知識的互相補充;另一種就是大家懂得知識,但思考的角度可能不一樣。
三個人的合作模式就屬於前者。
林伯涵對拓撲學理解更深入一些;比爾卡爾則是代數幾何的專家。
王浩是綜合性的專家,他什麼科目都懂一些,但代數幾何和拓撲學上並不精通,他主導著研究的方向,不管在任何領域的內容上,都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
當碰到某一類的問題時,最先是林伯涵和比爾卡爾發表自己的意見,隨後王浩做出補充和後續分析。
研究就是這樣一步步推進的。
他們每天都在一起做研究,就感覺每一天好像都有進展。
這種每天都有進展的感覺,讓三人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很快時間就過了一個星期。
首都的大學那邊打來電話關心了一下比爾卡爾,而且還是邱成文打過來的,他知道比爾卡爾去了西海大學,可沒有想到一去就這麼長時間。
邱成文開始擔心了。
其實邱成文還是清楚比爾卡爾去西海大學的可能性非常低,西海大學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只是針對一些博士後而言。
比如,林伯涵。
林伯涵是做博士後研究的學者,他想在水木大學成為正式的副教授,還需要好幾個年頭,中途還要有不小的成果。
但是,去西海大學卻能直接擔任副教授。
西海大學對一些功成名就的學者就沒什麼吸引力了,他們已經不需要追求穩定工作,追求更高的待遇、更好的未來,自然留在水木大學是最好的選擇。
水木大學擁有國內數一數二的學術環境,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比西海大學強出很多。
但是邱成文還是有些擔心,因為對方可是大名鼎鼎的王浩。
萬一王浩以什麼理由,就吸引比爾卡爾過去了呢?
比爾卡爾接到了電話,也和邱成文說了幾句,他表示自己還要再待一個星期,還具體說明了原因,“我們的研究進展很順利。”
“而且,我自己的研究,也有了很好的想法。”
這讓邱成文無話可說了。
他不可能直接問比爾卡爾是否會考慮留在西海大學?也只能關心上幾句而已。
邱成文的脾氣可不怎麼好,等放下了電話,他甚至罵了兩句娘,“王浩就是個挖角專業戶!”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就撿著水木挖角!”
邱成文對著旁邊的教授抱怨道,“你說說,是不是這樣?他王浩,菲爾茲得主,現在都是世界第一的數學家,要挖角可以啊!
“去東港大學!”
“東港大學的人才也不少,他還出身東港大學,和東港大學有矛盾,要是能把東港大學的人才都挖到西海大學,我真是替他們高興了......"
“還有,最好也挖一下首都大學,首都大學也有不少人才啊!”
旁邊的人都聽著點了點頭。
其中有個教授忽然說道,“我聽說首都大學的田虹教授,已經準備去西海大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