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得到物理界的認可,所以只是把研究發表在了部落格上。”
“現在得到了實驗驗證,我也感到很意外,但這是個好訊息,證明我的研究是正確的。”
王浩簡單的介紹完以後,就到了記者的提問時間。
第一個被點到的記者問道,“歐洲核子組織的新實驗驗證了你的研究,這是否說明湮滅理論是正確的?”
王浩的回答只說了七個字,“我堅信是正確的。”
他很清楚,即便歐洲核子組織新實驗的結果,恰好證實了自己的研究,但距離證明湮滅理論還有很遠。
一個新理論想要被接受,可不是一次實驗結果能說明的。
這是新理論,而不是單純的發現。
比如,希格斯理論。
希格斯理論很早被很多物理學家認可,是因為它有一套完善的理論,並且符合以往的粒子物理研究,和許多理論都能夠對接上,並且還補足了粒子產生的問題。
簡單來說,希格斯理論是宇宙大爆炸論的補充和完善。
希格斯理論不只是預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還包含最重要的希格斯場論,並聯絡了宇稱不守恆問題以及大爆炸理論,並和楊米爾斯理論一起成為了粒子標準模型的理論基礎構架。
許多物理學家都參與了希格斯理論的研究,包括很重要的彼得希格斯、利昂萊德曼、弗朗索瓦恩格勒,等等。
當一套理論非常完善的時候,即便還沒有確定是正確的,也能夠得到物理學界的認可。
湮滅理論則不同。
王浩連基礎的數學構架都沒有完成,就只是提出了湮滅力的存在,並給出一些簡單的定義,距離完善理論還有很遠的道路。
有記者站起來繼續問道,“王教授,能說說這個研究,你是用多久完成的嗎?”
好多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
去年的時候,王浩還在研究超導機制,並完成了很重要的“超導定律”,怎麼就突然就轉到了楊米爾斯方程以及粒子物理了?
王浩搖頭道,“很不順利,用了差不多有一個月才有了成果。”
現場突然變得安靜下來。
記者們和其他人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答案。
一個月?很不順利?
王浩解釋道,“最初我根本不知道從哪裡入手,粒子物理的研究是非常複雜的,當牽扯到一大堆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找到研究方向。
”我有學生叫丁志強,他提醒了我,可以拋開物理的研究,只做數學分析,後來研究才順利了很多。,
其他人聽了以後,心情也沒有任何改觀。
有個記者繼續問道,“王教授,你下一步會繼續完善湮滅理論嗎?”
王浩點頭道,“我會考慮。”
他只是會考慮而已。
王浩很清楚完善湮滅理論的難度,因為等於是引入了一種新的力,就需要構造非常複雜的體系。
其實研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湮滅力是引力的微觀表現形勢,但卻和電磁力、強力以及弱力格格不入,它的表現形勢似乎是完全獨立的。
這就很難聯絡現有的微觀理論,去進行底層數學體系的構造。
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一切都要慢慢的研究。
採訪結束。
媒體把新聞釋出出去以後,很快就引起了新一輪的輿論。
王浩的工作並沒有結束,他收到了很多的郵件,還有一些人直接打電話過來,目的都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希望他能夠公開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