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的來討論......”
這是林伯涵想到的辦法。
王浩發表的新型幾何內容,針對的只是單元素物質,就比如鋁、金、銅等。
因為針對的只是單元素物質,新型幾何並不適用於複雜一些的化合物。
他們的研究方向是建立半拓撲體系,來覆蓋複雜材料的微觀形態構造,但是研究卻遇到了問題,想不到下一步該怎麼進行。
如果只是把難度擴大一點,只討論兩個不同原子組成的最簡單的化合物,複雜度肯定會提升很多,但也沒有到不能解決的程度。
林伯涵的提議還是很有價值的。
王浩搖頭道,“如果只是拓展到兩個不同的原子組成,確實會變得容易一些,但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並不是難或者簡單。”
他繼續道,“微觀形態,也可以理解為凝態物理中的拓撲磁性磁性鏈,這種拓撲形態的節點並不一定是以分子為單位的。”
“也就是說,在組成拓撲磁性鏈時,也可能同一個分子,和其他分子連結的點位不同。”
“這才是複雜的最主要原因。”
其實解釋起來也很簡單,比如“a“、“b“組成的分子ab,微觀形態的構成,並不一定是abababab......,也有可能是ababbaabbbaa.......。
正因為單獨的分子,很可能不在微觀形態一個節點上,才會讓微觀形態的塑造變得非常複雜。
哪怕只有兩個元素組成的微觀形態,也可能會存在數不清的變化。
王浩繼續道,“不管是兩個素,還是三個元素,又或者是更多的元素,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正因為如此,我才說只從數學的方向做研究。”
“現在我更確定這一點。”
王浩站起來踱步說道,“我有個學生,叫丁志強,你應該見過吧?”
“他給我提了醒,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數學和物理是要分開的。”
“如果把數學和物理結合在一起,那我們應該找一個物理學家加入到專案中,而不是我們幾個進行研究,同時問題也會變得非常非常複雜。”
“所以針對這個研究,我們不再去考慮物理問題,只考慮塑造新的拓撲定義,只考慮以代數幾何為基礎,去塑造一套全新的拓撲體系。”
“如果是後續要轉到微觀形態的研究,我們再利用定義好的框架,來對其進行特定的研究。”
“數學理論,才是最重要。”
“只要我們打好了理論的基礎,微觀形態再複雜,也只是一種應用而已........”
王浩解釋了自己的想法。
這個說法肯定會得到數學界的認同,很多數學家都是這樣想的,尤其是做純數學研究的數學家。
純數學,就是數學基礎。
有了大量純數學的研究,才會打好應用數學的基礎,近而聯絡到真正的應用。
從純數學到應用數學,再到現實應用,純數學和現實應用之間,還有個‘應用數學,,正因為如此,好多人就認為‘純數學,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和現實應用嚴重脫鉤。
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沒有純數學的研究,應用數學的發展就缺少了基礎。
其實王浩說的內容並不深奧,只是數學理解的基礎而已。
很多人都能說出同樣的話。
林伯涵也能說的出來。
但能夠說出來,和做的時候能想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林伯涵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一直都明白這個道理,但真正投入到研究中,還是總會不由得聯絡到超導,連續到超導體材料等內容。
他發現自己確實應該拓展思維,王浩才是真正做到了把理論應用到研究中“
等離開了王浩的辦公室,林伯涵正好碰到了丁志強,他忍不住朝著丁志強豎起大拇指,讚歎一句,“厲害!”
“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