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
東港大學講師被辭退,去了西海大學擔任講師,有什麼區別?
跳槽而已。
反過來說,換做是普通人給公司帶來重大損失,哪怕只是被辭退,同行業就肯定很難再找到工作。
這就是報道的關鍵點,趁著王浩連續找到梅森素數的熱點,以他個人的過往來製造爭議、製造熱議。
至於新聞網路上,大眾會對這件事怎麼想、怎麼評價,就和他侯立軍沒關係了,他只是以‘中立’的視角,把事情說出來而已。
做正常的新聞報道,把發生了什麼事情講清楚,不做出個人主觀上的評價。
新聞媒體,不就應該這樣嗎?
……
於此同時。
東港大學好多教職工都在說著王浩,一則因為王浩就是最近的熱點,學術成果能上熱搜是極少見的,王浩能跨界被討論,成果確實非常顯著。
二則,王浩身上打著‘東港大學’的標籤。
雖然他是西海大學的教授,但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在東港大學就讀,算得上是純正的‘東港人’,東港的教職工都對他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當然,也有很厭煩王浩這個名字的人。
合金材料實驗室。
馬文鈞來到周曉龍的辦公室,“周教授,前兩天的實驗,資料總結好了吧?”
“手下學生做的,提交上來了,我找找。”周曉龍回答了一句,翻找了好半天檔案,找到一份複製出來,遞給了馬文鈞。
他隨後說道,“分析來分析去有什麼用,反正這個也做不出來。”
馬文鈞微微皺眉,道,“周教授,注意你的言辭,我們是正常做專案,即便不能做出成果,但研究過程中的資料也很重要。”
“是,是。”
周曉龍不在意的連續說了兩個‘是’,隨後搖頭開口道,“老馬啊,我感覺你和陳老師越來越像了,可惜你是做資料的,而不是做材料的。”
他說著關閉了檔案頁面,注意了瀏覽器新聞頁面,上面有一條正是,“王浩的研究覆蓋三分之二梅森素數”,他當即皺了皺眉,“最近幾天,怎麼新聞都是這個姓王的,明明就是個剛畢業的小博士……”
馬文鈞也擔心的沉下臉,珠城計算機會議後,他就知道根本壓不住王浩,也沒有那個資格能壓住。
如果是在材料研發領域,他能壓的對方喘不過氣,想申請個小專案都得不到資金批覆。
但是,對方從事的是數學研究,甚至根本都不需要經費,他能做什麼呢?
馬文鈞和周曉龍一起看了看新聞,心裡就越發的擔憂,也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還是在安慰周曉龍,“放心吧,那件事已經蓋棺而論,根本查不了什麼。”
“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他就變得再有名,成了院士,又能怎麼樣?”
“現在媒體也沒有報道了,他的成果更多、更有名氣後,就更不會有媒體去深挖以前的事情,國家科研是要有正面形象的,對不對?”
“不用擔心了,不用擔心了……”
馬文鈞唸叨著走了出去,再回過頭看向房門,眼神中露出一抹不屑,周曉龍?
蠢貨一個!
如果周曉龍不是陳建林的學生,合金材料實驗室,怎麼可能有他的立足之地?
現在馬文鈞早已經不想繼續了,他只是想著完成手裡的工作,趕緊完成手裡的專案,就找個理由離開東港大學、離開國內。
前提是,賺夠了錢。
有錢,才能去國外瀟灑啊!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