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發起新聞的作者,他當然會隨時關注進展情況。
其他人看到‘疑似當事人火上澆油’的回覆,要麼就是無腦的罵回去,要麼懷疑當事人是假的,要麼就是仔細想一下,是不是弄錯了什麼?
對方為什麼這麼有恃無恐?
廖振宇不一樣。
他首先想到的是流量,當事人‘回恁’式的回應,肯定會帶來更大的流量。
廖振宇頓時變得精神振奮,仔細思考了一下,馬上發了一個微博,“#西海論文事件疑似當事人回應#面對群情激奮的輿情,當事人竟然有恃無恐,還火上澆油。
‘七篇?不,是十篇!’
一個半月,寫出十篇論文,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或許他自己都信了,自己還為之感到得意。
我們無法瞭解這種人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但我們必須站在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立場,堅決抵制這種‘學術刷子’,這種依靠‘刷論文’上位的學術毒瘤。
如果這種人能夠青雲直上,是對廣大科研工作者們最大的侮辱!”
下面還有個配圖,是一個古代官員站在衣衫襤褸的貧民面前,滿臉高傲的喊了一句,“你們這些賤民還敢反抗?”
配圖,才是火上澆油。
廖振宇頓時又感覺自己偉大了,他是站在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一方,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發聲。
然後,他就關注起了資料。
新發的微薄,資料短時間愛呈現指數級的暴漲,大量的點贊、評論、轉發,帶來了更加巨大的流量。
他喜滋滋的做著計算,“這個流量,也許能衝上熱搜前十吧?”
“這一波,收入能過兩百萬!最低兩百萬,後續還會有更多的收入!”
“發財了!”
廖振宇眼中都閃著金光,實際上,他最開始只是藉著由頭,發表了一篇文章而已,當時還真有點帶感情的,感覺自己是站在了正義的一方。
沒想到的是,文章會火到那種程度,話題還登上了熱搜。
然後,他接到了老上級的電話,說他提到的當事人是有本事的,每一篇論文都是實打實的成果,並不存在灌水、抄襲之類,並讓他把文章直接刪掉。
刪掉?
怎麼可能!
當時廖振宇確實感到很意外,但文章火了以後,對與錯就變得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流量,是廣告收入。
流量為王!
流量就是錢啊!
最後廖振宇還是拗不過人情,更重要的是,擔心東港大學勢大,還是刪掉了最後一句話,只剩下當事的西海大學,還怕什麼?
……
#西海論文事件疑似當事人回應#,話題熱搜迅速飆升,到凌晨的時候,甚至衝到了前三位。
大量的關注、大量的討論,有人十二點不睡覺都在繼續刷著。
廖振宇認為自己是站在科研工作者的一方?
實際上,不是的。
黃凱就是一名標準的科研工作者,是長期待在實驗室的化工男,凌晨的時候才完成了實驗,就乾脆睡在實驗室裡。
然後,他能享受一下,睡前獨屬於自己的悠閒,習慣性的開啟手機,刷起了網路熱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