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鐐只在城內有意義,防止野荒出身的人亂來。但出了城,迴歸野荒,就沒有戴鐐的必要了。一是野荒兇險,他們釋放手腳才能更好執行任務;二是也不懼怕他們襲擊正規獵妖師,巴結還不夠呢;三是他們更不會跑掉重回野荒。
下一個訓話的到馬友順了。他主動自報家門,並眉飛色舞的自述自己野荒闖蕩、英勇獵妖的經歷。
袁一鳴本就看出他是練家子,沒有多問什麼,只是拍了拍他肩膀道:“好好幹,解鐐。”
饒是如此,也讓馬友順眉毛上揚激動道:“是,袁爺!”
剩下朱老大三人虎背熊腰,一看便身手不弱。袁一鳴問了名字後,同樣沒多說什麼,讓手下解了鐐。
最後唯有周鶴安還戴鐐。袁一鳴怕這傻子真跑掉了,還是不解鐐為妙。
袁一鳴又令手下向大夥分發了基礎妖器,拱手一拜道:
“各位,此行巡道漫漫,妖獸潛伏出沒,還要仰賴諸位了,我袁某人先謝過大夥了!上路吧!”
眾人得令,列隊啟程。袁一鳴讓戴鐐的兩兩並排前行,他和兩名手下分列隊伍兩翼。
馬友順自告奮勇,和七斤列頭排。李折寒和朱老大跟二排。三排是書生和老八殿後。
這條官道直通肅州上城,並非唯一的路,卻是有城防衛巡兵和獵妖師巡邏的最安全的路。
現今末世的地理環境和前朝大淮時候截然不同。
從前肅州是州府,府州縣村連成一片。庚子妖亂後,地盤都被妖獸佔了,成了野荒,每個州只剩下幾座城池在野荒上零散矗立,並不像相挨。規模較大的稱為上城;較小的是下城。
肅州實際是一個城群的概念。以肅州上城為中心,由龍笛、漠南、肅東、陽和、肅西五座下城圍繞組成。六座城池便是不相挨的,城池之間是妖獸橫行的野荒。
從下城到上城,要穿過幾十里的野荒,自然兇險。官方便修建了專人巡邏的官道,方便通行。
但官道並非真是路,官方只是在上城和下城間,每隔十里修建了哨塔。就拿龍笛到上城來說,真的鋪路,要鋪百里,耗資大,妖獸侵襲頻繁,極難維護,且肅州地勢平坦,也無意義。哨塔只需修九座,用最堅固的石材,足以抵禦一般妖獸,不需常修。
哨塔備了狼煙烽火,城防衛巡兵輪流駐守一個時辰,一旦發現危險妖獸或者成群妖獸靠近官道,便燃煙或點火,提醒行人躲避,以及告知附近巡道的獵妖師前來幫忙驅妖。
行人便也會盡量沿哨塔連線行路,久而久之踩出了所謂官道。比下城更小的村堡,也會盡量靠近官道建立。
但或還是有人覺得,建官道不如直接將上城和下城合併為一城。
其實不然。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人也不能放在一座城裡。妖獸屠滅一城,還有其他城可活,不至於全滅。
下城又叫作“衛城”,或者一個更直白的稱呼“餌城”。妖獸到底也是一種有妖力的動物,吃飽了處於外圍下城裡的人,可能便沒心思深入襲擊中心上城,這樣便能保護上城裡達官顯貴的安全,也使上城保有力量重新恢復被摧毀的下城。
庚子妖亂後,人類便是靠這種城群體系延續了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