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的是,最接***均數的1.5倍的四十人晉級。在同等接近的情況下取更小的人晉級。例如平均數50,1.5倍為75,則74比76更優先。平均數1.5倍大於99的則視為進行取餘運算,如平均數1.5倍為100則視為1,101視為2。
這個博弈改編自一個經典的博弈。那就是選出最接***均數一半的人。
如果大家都選最大的,那麼平均數應該是五十,既然如此,想到第一層的人都應該選二十五。想到第二層的人選二十五的一半……
這個遊戲,平均智商越高的群體最後得到的群體越低,可以說是一個對群體智力的預估裝置。一個人選的多低未必代表他自己的水平。更多是對所在群體的判斷。
而這個是反過來,理論上就是越聰明的人選的就越大。
所以應該選99。可這又要看第二個條件,平均數1.5倍大於99的,會進行取餘。
這樣的話,所有人取最大的時候,反而結果會是最接近49的勝利。這樣的話又需要進行調整。
「相當於數學題。」劉河谷閉眼沉思:「那麼最佳策略是什麼呢?」
關鍵其實不在於其他地方,只在於揣測其他人會怎麼想。而其他人也在想這一點,形成了無限的套娃,或者用程式設計的術語——遞迴。
跳出迴圈去思考。
無法預測且頻率一致的話,那就相當於是隨機的。最接近的結果應該是四十九到五十,一點五倍是七十五。
那麼其他人會不會也能考慮到這一點呢?
這樣套娃想下去平均數又會變成九十九了。所以應該是五十?都選五十的話折中,就又變成七十五了。
七十五應該是機率最大的。
那麼種選擇,七十五,五十,還有……十三。
因為如果大家都考慮到七十五的話,平均數的一點五倍就是十三。再然後就是在三種選擇中迴圈巢狀。
接下來要判斷的是,選擇哪一種的人會比較多。要讓自己成為少數派。而且還得是特殊的少數派。當然,也可以保證自己選擇的不算太差就行。
七十五,五十,十三,是劉河谷覺得機率最大的。可能性其實還有很多種。
只要讓自己身處正確的區間就好。那就選擇,十三吧。
因為在同等差距中是小的優先。這成為了天平傾向的原因。劉河谷腦子倒是轉得很快,沒有卡在死迴圈之中。
嗯,五十以下的區域理論上會出現兩次,確實也比較划算。
最後具體的結果是什麼,劉河谷也不知道,但是他晉級了。還剩下四輪。三十個人,每個人被淘汰的機率越來越大。
呼……下一題吧。
牌棋手也在注視著他們的遊戲。並不是看遊戲本身,而是看人們在遊戲中的思考過程。估計自己,估計他人,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這就是牌棋手希望挑出來的人。目前看來,這些人表現比較一般。
不過當初吳輝在海選階段表現也不算太出奇。而決賽說實話,最後直到加賽前也始終沒能戰勝牌棋手。
但是在平局之後的加賽中,吳輝靠著勇氣戰勝了牌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