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英嶺上栽滿了各種山茶樹,雖然此時尚未開花,但也是一處美景勝地。
李長歌遠遠望去,只見嶺下的小亭站著好幾個人。
此時並非賞茶花的季節,這些人自然不是為了賞花而來。
待馬車行近之後,便聽徐雲的聲音傳來:“長歌,你欲離開清河縣,我來為你送行。”
李長歌急忙讓司虎停車,鑽出馬車,就看到徐雲臉上帶著笑容站在一株茶樹前。
徐雲身後還有李惟、張桂芳、郝行雲等人。
“各位大人前來相送,學生實在是受寵若驚!”李長歌上前拱手行禮。
李惟道:“你那日說準備離開清河縣到雲州城去,我就說過要來送你。”
李長歌想想李惟還真這麼說過,只不過自己忘記了。
“長歌,我們到前面走一走。”徐雲笑道:“這翹英嶺每年十一月滿山的茶花,可惜現在不是季節,不過前面亦有翹英潭,可作為觀賞景點。”
李長歌點了點頭,跟著徐雲等人向前走去,很快就來到一處小潭前。
徐雲介紹道:“每年十一月茶花盛開,這潭中飄載茶花,好不美麗,可惜如今只能看到潭中的游魚。”
行走了一程後,眾人劃竹取道而行,到深處觀賞風景,閒聊述情。
這時候郝行雲等講郎紛紛送上程儀,祝願李長歌前程似錦,李長歌心中感到一陣溫暖,一一收下道謝。
眼見時間差不多了,徐雲微笑道:“時候不早,我們便不消磨你的時間,不過離開之前,你得作一篇文章留下來。”
李長歌發現李惟、張桂芳也在看著自己,頓時感到有些哭笑不得,終於明白徐雲的真正用意。
“這……此處又無筆墨……”李長歌遲疑著想要推辭。
李惟立馬從懷中拿出毛筆、硯臺。
“……也沒有紙。”李長歌話說完,張桂芳就直接拿出一疊宣紙。
李長歌說道“原來各位大人早就準備好了……”
徐雲笑眯眯道:“那是當然,長歌,動筆吧,寫景也好,寫情亦可,總之你必須留下一篇文章,我們才肯放你走。”
李長歌無奈的嘆了一口氣,環顧四周,發現潭水清澈,可見游魚,微一沉吟,便說道:“那長歌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當下接過毛筆,蘸上墨汁,在紙上書寫了起來。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徐雲、李惟等人上前看去,都是紛紛點頭。
不愧是寫出《聊齋》和《神鵰》的人,短短數句便刻畫出周圍的景色。
接著只見李長歌寫道: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眾人又向潭中看去,果見游魚在水中嬉戲。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遊者:徐雲,李惟,張桂芳,及清河講師也。”
郝行雲等人不禁大聲喝彩,看向李長歌的目光充滿了敬佩。
一些人則是心中暗道:“這篇文文采極佳,將來只怕是傳世之作!而李長歌寫出徐雲,李惟,張桂芳三人的名字,他們也必定跟著這篇文章名揚千古!李長歌這是在報答三位大人。”
“這篇文必上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