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蝴蝶聖泉旁,篝火燒的劈啪作響。
埡口要害處駐紮了兩百多人,牛羊馬匹圍在外側,將道路堵得死死的,其中一部自然是包元乾所在的商隊。
而另外一部則是北風與揚天所率領的巴爾虎部的進貢隊伍,白日他們撇下後方看護隊伍的族人,便追擊而去,包元乾卻沒想他們的部隊人數也不少。
幾人一番交談,才知道都是去哈喇和林,包元乾迴轉與章山端商議,覺得這夥人身份無疑,便與他們合路自蝴蝶小道同往和林,互為照應。
“來,包兄弟嚐嚐我巴爾虎部的阿剌吉酒!”其中一處營帳外,幾人圍坐一旁,北風丟給包元乾一個酒囊豪爽道。
包元乾接過酒聞了聞,有一股濃烈的刺鼻味,是蒸餾酒,這個時代經過蒙古帝國的征服與交流,已經掌握了阿拉伯人的蒸餾酒技術,釀造出來的酒也頗為辛辣上頭,隱隱有了幾分後世白酒的烈度。
他大飲一口,酒味沿著鼻子直衝腦門,“好酒!”
“來,包兄弟這碗酒我揚天敬你,白日若無你們出手,我們還未必能抓住那兩口賊首。”揚天一提酒壺一飲而盡。
白日兩兄弟與韃靼部中的阿蘇特部一番大戰,他們領著五個勇士追著這些阿蘇特部的潰兵而來,正巧遇上了翻埡口的明軍商隊,包元乾等人無心插柳,卻意外幫了他們,還搜出了兩個領頭人胸口的阿蘇特部信物。
巴爾虎人歷來豪爽,雙方相識後,便一口一個包兄弟的稱呼包元乾。
“二位兄弟,你們本名叫甚?”包元乾問道。
包元乾感受著草原人的豪爽,心下卻對他們的名字頗為好奇,揚天,北風,不管哪一個都不似蒙古人的名字,倒像是漢人小說裡的高手。
北風朗笑道:“我們自小有個蒙古名,不過我們卻自小受到大元漢文化薰陶,自己給自己取了這漢文名,所以....那原本的蒙古名倒也就不提了。”
包元乾點點頭,心道原來如此,這林中百姓對於大元的漢文化卻是耳濡目染。
他心中一琢磨,卻也釋然,也是。
在他看來,其實在後世許多人對於元代有著刻薄偏見的看法,以為元代皇帝都文化不高,不通漢文,對於漢文化是一種破壞。
實則不然,元代皇帝中雖然有不通漢文者,但卻事出有因,自元世祖忽必烈開始足有五位帝王傾心漢文化。
其中,又以元文宗的漢文化水平最高。
其餘六位中,有兩位早夭不算,其餘四位或長期駐守漠北或流浪在西藩,因此也沒有接受漢文化的學習。
可以這麼說,但凡順位繼承,執政時間稍長些的元代皇帝都精通漢文,且對於漢文化這樣的高等文明打自心底的崇拜。
皇帝尚且如此,所以政策文化上對於儒學也是大力發展,自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在元代也並未消亡,反而是放鬆了對儒學的鉗制,任其蓬勃生長。
更難能可貴的是,元代打破了許多儒家的禁錮,使得國家貿易得到了發展,各種思想宗教廣泛傳播,使得老百姓接受的思想更加多元。
關漢卿等人創作的元曲便是佐證,唐詩宋詞元曲,三大絕唱,對後代的戲曲文化發展奠定了絕對的基礎。
最諷刺的是,真正迫害漢文化的事件,比如八股文,文字獄,海禁還有閉關鎖國,不管哪一樣都對我們的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傷害,而這些,都發生在明清。
所以看待史書不可以狹隘,要以端正的態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任何一個朝代,客觀才是治史的第一要素,漢人建立的王朝未必是弘揚漢文化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也未必是迫害漢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