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內城,也就是主要的手工業區,大約300萬平方米,3平方公里。
外城則是主要的產糧區,佔地6.3平方公里。
這就是良渚古城的範圍。
這個範圍並沒有錯,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確實這麼大。
但是,新的考古發掘說明了,良渚的城雖然是這樣一個範圍,但是不代表城外就不住人了。
在最遠離著良渚古城以東20多公里發現的茅山遺址,發現了80餘畝成片水稻田。
這說明,至少在良渚古城外,20公里的輻射區裡,還是屬於良渚的農業工作區。
依舊有一些「野人」散落在城外的茫茫平原上,進行農耕作業,生產糧食供應良渚古城內的百姓生活。
也許,良渚古城這個良渚的首都,當年居住的人,遠比考古學家們想象中的還要多。
有大量的城內百姓,是靠著方圓20公里的農業提供糧食生活的,而不只是靠著外城的那6平方公里的農業區!
而且,更多更「科技」的遺址,也陸續發現。
城中的廟前遺址,浙江大學的考古隊,就在其中發現了一座古井,並且井中有木架子。
木架子本身不稀奇,新石器時代的人就已經會使用木頭來製作工具了。
稀奇的是,這些木架子是用榫卯結構固定的!
榫卯,是一種華夏傳統建築、傢俱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線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華夏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桁檁(桁架檁條)、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
在華夏建築中,原則上採取榫卯連線的方式,必要時也會用鐵釘。
華夏傢俱把各個部件連線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俱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透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華夏曆代古建築,以及大部分木質工具,一直都是沿用榫卯結構,這是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
西方人固定建築用釘子,華夏人大部分情況下只用榫卯結構就行了。
包括規模宏大的紫禁城,所有的建築也都是藉助榫卯結構固定住的,這是華夏人的智慧結晶。
但是,「榫卯」這種建築方式,最早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在史學界一直都有爭議。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魯班發明的一種木工技術。
因為魯班是鼎鼎有名的木工發明家,而且傳說中的魯班鎖,就是利用榫卯的特性。
魯班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晚期,大約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時候。
然而,這個猜想現在可以推翻了。
華夏人的榫卯技術,遠比想象中誕生的要早!
在5300年前的良渚文明時期,就已經誕生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