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炎炎夏日之下。
在良渚開了好幾場會,又聽了不少報告會,參觀了瑤山祭壇後,社科院考古所這支考古隊,很快就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
發掘一處疑似是良渚文化制玉作坊的遺址。
中初鳴遺址群。
這其實並不是一個新發現的遺址。
中初鳴遺址群位於浙江湖州德清縣雷甸鎮楊墩村。
西南距良渚遺址群約18公里。該地區地勢較低,水網發達,毗鄰現在的東苕溪和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據1932年《德清縣新志》卷二記載:「中初鳴、下初鳴、桑育、高橋,地中時掘有雜角古玉及圈環步墜等物,質堅,色多紅黃,時人謂之西土漢玉,佳者極珍貴」。
20世紀90年代,當地開挖魚塘出土了大量玉料,並不時有盜掘現象。
這早就引發了當地文保部門的注意,很早就已經將這片遺址群,定位重要考古遺址了。
只是,整個浙江,需要長期考古的各種遺址太多了,多到其實根本沒工夫去一個遺址一個遺址的及時發掘。
直到2010年,遺址群南部的楊墩遺址被公佈為德清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浙江考古所,才準備要對這片中初鳴遺址進行考古,將其納入了遠景考古計劃之中。
然後,又是十來年過去了,直到社科院考古所的人都來了,中初鳴遺址這才終於等到了發掘的機會。
孔建文帶著手下的考古人們,來到這中初鳴遺址群的位置,對這一區域進行了調查、勘探。
既然是遺址群,那當然指的不是單個遺址了。
整片遺址群,包括了木魚橋、保安橋、王家裡、田板埭、魯家壩等等多處遺址。
不過中初鳴遺址群因當地開挖池塘、建設農莊,大部分割槽域遭到破壞,儲存較差。
僅北部保安橋、王家裡遺址,中部田板埭遺址及南部魯家壩遺址等儲存較好。
帶著所有人,大家先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勘探工作。
而經過一段時間考古調查、勘探後,社科院考古所在本遺址群,共發現和確認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工營建土臺23處。
基本可以明確,該區域存在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大規模製玉作坊遺址群,可統稱為中初鳴制玉作坊遺址群,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
根據現存情況自北向南將遺址群分為a、b、d四區。
其中a區包括保安橋、王家裡、小橋頭等遺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11處,面積為200~1200平方米。
b區包括田板埭等遺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10處,面積為100~1000平方米。
d區包括魯家壩等遺址,共發現人工營建土臺2處,不過因為時間有限,該區域勘探工作尚未完成。
為什麼尚未完成?
….
因為在勘探到一半後,就已經基本確定這是一片大型制玉作坊了,那必然是要選擇幾個遺址進行試挖掘的。
之前說過。
良渚遺址出土了各種精美的玉質器物,代表了同時代玉器文化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