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祭壇用三色土精心壘築而成、紅土臺、灰土圍溝和黃褐土臺裡外三層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檯面。
這與文獻所載夏商周三代“封土為社“,以紅色、青色、黑色、黃色土築成的社壇大致相同。
良渚文化祭壇露天而築,四周至今樹木繁茂、綠綠蔥蔥,當年這一帶樹叢參天之景可以想見。
這與文獻所說“夏社”無屋、社壇露天、周圍林木叢生、百姓望而肅敬的情景相符。
瑤山祭壇築於小山頂上,南面為廣闊的平原田野,正是當年良渚文化先民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的土地。
因此,祭壇顯然與先民中盛行的土地崇拜有關,是先夏時代祭祀土地神的場所。
凡此種種,表明良渚文化祭壇與三代之“社”的密切關係決不是偶然的巧合。
這一考古學上的可靠證據充分證明,夏、商、週三代“封土為社”的社祀禮典,其實就是從良渚文化祭壇發展而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有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良渚古國,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夏朝。
而大禹治水,可能是傳說傳來傳去後的誤解,大禹可能治的不是黃河,而是長江。
畢竟“黃河”這個詞,誕生的年代其實並不久遠,在一千年以前,黃河其實沒有固定的名稱,就叫河,或者大河。
而長江的名字但是就更要往後靠了,實際上長江一直都沒有個整體的名稱,只是各段在不同的省,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上游的金沙江,下游的揚子江,以及通天河、岷江、荊江,甚至黃浦江都算是長江的一部分。
那麼,在五千年前的遠古時期,長江更不可能有一個整體的稱呼。
或許當時的人都不知道這是一條江,也是將其稱之為河。
大禹治水的遠古傳說,也只是說大禹治了洪水,沒有特定的說是哪條河。
只是黃河一直以來都“桀驁不馴”,歷朝歷代都要治水,所以後來傳說傳著傳著,就成大禹治黃河了。
當然,這只是部分學者的論調,他們認為良渚就是夏,而大禹治水治的其實是長江,所以後來夏啟,就在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立國統治。
並且還修建了非常多的水利設施,這正是“大禹”一脈擅長的事情。
對於這個說法,國內很多學者也持不認同的意見,反駁聲層出不窮。
最為被認可的一種說法,還是認為良渚文明要比夏更早,是良渚文明滅亡之後,良渚的後人,將“社祭”傳播到了中原地區。
或者中原地區的“炎黃部落”,吸收了良渚的部分文化,其中包括社祭文化,並且將其衍生成了“社稷”這個詞的來源。
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目前還缺乏關鍵性,直接性的證據來證明。
不過陳翰是比較認同第二種說法的。
因為按照殷墟的發現,來反推夏存在的時間點,絕對是和良渚無法對上的,良渚滅亡的時候,夏都還沒誕生。
而且史書上記載的夏,確實一直都認為是在中原地區,不可能在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
而且打敗了夏的商,也確實在中原。
只能說夏可能是繼承了良渚的部分文化,並且延續到了後面的商周,但是絕對不能說良渚就是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