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祀,或曰社祭,是夏、商、週三代相承的最主要的原始宗教禮儀之一。
舉凡天子踐位、分封諸侯、出征凱旋、祈年攘災,三代王朝都要舉行社祀,向土地神頂禮膜拜,祈禱獻祭。
據歷史文獻記載,社祭作為一種禮制開始於夏代,是夏人宗教信仰的外化。
據先秦兩漢文獻的綜合分析,夏、商、週三代的社祭,主要有以下幾項特徵。
一是封土築壇以祭祀社神(土地神),如《風俗通義·祀典》:“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
《孝經緯》也說:“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社壇一般呈方形,以五色土築成。
《白虎通義·社稷》:“天子有大社焉,東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冒以黃土。”
社壇的規模,據《白虎通義》引古代文獻說:“天子之社壇廣五丈,諸侯半之“
其次是社壇露天而築,所謂“社無屋,……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
築壇的地點,一般選擇在高處且四周有大樹叢的地方,《墨子·明鬼下》:“昔者虞夏、商、週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為叢社”。
《戰國策·秦策三》:“應侯謂昭王曰:恆思有神叢與?“漢高誘注曰:“蓋木之茂者神所憑,故古之社稷,恆依樹木。”
《白虎通義·社稷》解釋社壇形制特點時說:“社稷所以有樹何?尊而識之,使民望見即敬之。”
其目的在於製造出一種陰森可怖、神秘威嚴的宗教氛圍,使人對土地神產生一種肅敬、畏懼的心理,從而強化人們對社神的敬仰崇拜。
歸納一下夏王朝創制而為殷周王朝繼承的三代祭祀土地神的“社“,至少必須具備如下幾項特徵。
封土為社,即祭壇是由泥土壘築起來的。
社壇一般呈方形,體現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
壘築社壇的泥土是多種顏色的。
社壇是露天的。
社壇一般築在高地上。
社的周圍有大樹叢。
而在良渚文化中,自八十年代以來先後發現多處這一時期的祭祀遺蹟,都與“社祭”的概念相符。
1982年至1984年,SH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的考古家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發掘出一處良渚文化晚期的大土坑中間築有方形土臺的祭祀遺蹟。
1987年夏,ZJ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家在浙江餘杭安溪瑤山發現了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祭壇遺蹟和12座良渚文化大墓。
而瑤山祭壇遺址的發現,是本世紀以來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
三年之後,ZJ省的考古家們又在餘杭縣瓶窯鎮匯觀山遺址發掘出一處與瑤山祭壇相類似的良渚文化祭壇和四座打破祭壇的良渚文化大墓!
這說明,良渚人的“祭祀”不但規模宏大,而且還已經制度化,專業化了,祭禮已趨規範化、程式化。
有趣的是,夏后氏“社祀"的祭壇遺蹟在傳統認為是夏文化發祥地的黃河流域卻不見蹤影。
至今仍然沒有絲毫類似“祭壇遺蹟”的東西,在黃河流域發現。
而良渚文化的祭壇遺蹟又恰恰與三代文獻記載的“夏社”形制及其文化內涵頗為相似。
良渚文化祭壇呈方形,不僅與三代社壇形制相合,而且與傳統的“地方說“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