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使用方法傳到了湖北石家河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直到後來商周時期,玉玦到底是拿來當配飾還是當耳環,成為了判斷夷夏的標準。
也就是說,都周朝了,還拿玉玦當耳環的,就是野蠻人了。
而且,良渚的玉器文化也很先進。
良渚之前的崧澤文化,製作的玉器大多為平凋工藝的。
而到了良渚時期,已經進化到了立體凋刻了,一件玉器要經過粗胚成型打磨刻文浮凋拋光之後才算是完成製作。
並且玉器製作最傳統經典的減地法陽線、線切割等技術,良渚也已經完善了。
這些玉器的製作方法,一直沿用到後世。
舉個抽象一點的比方。
良渚的技術研究,就像是發明了電。
而之後的繼承文明們,都是在良渚的基礎上,去研究電應該怎麼用更好,怎麼用更方便。
如果沒有良渚發明了這些玉器製作方法,那後世也許就沒有獨屬於華夏,獨具一格的玉器工藝了。
而且良渚奠定了“禮器”的使用方法,並且被後世繼承。
玉琮、玉璧、玉鉞、玉璜都是隨葬品,是禮器。
其中玉鉞代表的是武器,是軍權王權,玉琮刻有神徽,代表的是神權。
不過,這些東西對陳翰來說,都是已知的事物,雖然感嘆,但是已經並不覺得震撼了。
真正讓陳翰在意的,是他在三星堆時,就很在意的一個問題。
良渚有沒有文字?
良渚有沒有文字是很多人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說實話,已經發現不少符刻了。
之所以稱之為符刻,是因為我們看不懂它的意思。
甲骨文這樣成體系的文字,不可能是一夜之間突然想出來,並被所有人接受並使用的,必然有其前身。
之前就說過,最早九千年前的賈湖遺址,就發現了原始刻畫符號。
7000年的雙墩遺址,發現了更大規模的可朔源的刻畫符號。
6000年的姜寨和半坡刻畫符號。
5000年的大汶口,也發現了刻畫符號,甚至已經勉強算的上是文字了。
那麼,現在在同期稍晚一點點的良渚發現的符刻,是文字嗎?
倒是還不算。
不過雖然不敢說良渚的符刻一定是甲骨文的前身,但是良渚的符刻的確是有非常獨到的東西的。
首先最特別的,那就要數良渚特色的神人獸面紋了。
最精細的一個神人獸面紋,是刻在玉上的。
這個紋飾的實際寬度不到4厘米,高3厘米。
但是卻用細到用毫米來做單位的細紋,刻出了細密雲雷紋風字形帽、介字冠、羽冠、倒梯形臉、懸蒜鼻、工字形鼻樑和鼻端、橢圓形眼瞼為特點的獸目、巨大的嘴和上下兩排獠牙。
並且再輔以密密麻麻的細紋,構築出了一面神人獸面圖。
在這麼小的範圍內,凋刻出如此精細繁密的圖形,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
而且這個神人獸面紋居然還有簡化版、抽象版等各種各樣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