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
陳翰吃驚的喊道:“我們要去良渚遺址?”
孔建文含笑點點頭:“良渚那邊今年發掘季也發現了不少新遺址,最重要的是發現了意思都城或者說王宮的遺址,我們要去支援幫忙發掘!”
良渚文明,是距今約53004300年、環太湖地區的區域性古代文明。
在考古學上一般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因為首次發現和典型遺址都在餘杭良渚,所以稱作良渚文化。
最早是1936年施昕更對良渚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黑陶和石器,在當時黃河流域已經確立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背景下,這些遺存被認為是龍山文化向東南傳播的一支。
1959年夏鼐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從而把它和其他地方的龍山時代遺存區分開。
1973年吳縣草鞋山第一次發現了隨葬玉琮、玉璧等大型玉禮器的墓葬,良渚文化的玉器開始逐漸被認識。
此前類似傳世品一直被當作周漢時期遺物,良渚文化的玉禮器發現,一下子將華夏玉禮器文化,從商周時期一下子拉到了三代之前!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反山、瑤山、匯觀山發現了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墓地並首次確認了良渚的祭壇,同時莫角山發現了規模巨大的人工堆築土臺。
至此,良渚遺址群在良渚文化乃至整個華夏史前文化中的地位得以確立,成為華夏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探討物件。
後續,20062007年發現了重要的良渚城址。
20092014年又確認良渚古城外圍北、東、南分佈的長條形臺地構成了外郭城,總面積達6.3平方公里。
從而將以往發現的100多個遺址點有機組合為一個整體。
將這些廣泛分佈於現代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都串聯起來之後。
學界對良渚文化的內涵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很多學者都認為可以用文明或國家來概括其社會發展水平。
良渚遺址所處的杭州餘杭地區,從地理環境看,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餘脈包圍,是一個南北20與公里、東西40與公里、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以東是開闊的杭嘉湖平原。
位置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大約距今7000年左右這一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
已知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序列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
不過,馬家浜時期和崧澤時期這裡只有寥寥幾處遺址,到距今5300年左右也就是崧澤文化發展為良渚文化之際,才突然增加到100多處遺址。
細細想來,應該是在五千年前那個莽荒時代,被三面群山包圍在中央的大平原,特別適合文明繁衍。
特別是適合良渚這種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的文明。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
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
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製作、製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
玉器上的紋飾主題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和信仰,並逐步成為華夏傳統文化的核心。
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