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山墓地共清理墓葬17座,已進行基本全面的揭露,不過所有墓坑現存深度均較淺,故不能排除有少量墓葬被完全擾亂破壞的可能。”
浙江所的工作人員,帶著孔建文一行人,來到了姜家山墓地的工地上。
此時,工地上已經有大大小小17個探方了。
每一個探方,代表的就是一座良渚貴族墓地。
“墓坑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僅部分墓葬殘存少量人骨渣,儲存極差。”
這位工作人員,帶著孔建文、陳翰他們,來到了一處標記為M7號的探方旁邊,指了指探方內部。
大家都伸長脖子往裡看去。
這個墓坑位於墓地中間一排偏西,疊壓於第2層下,打破生土,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墓坑內填土為灰褐色花斑土,夾紅褐色土,含少量燒土顆粒。
肉眼推測,這個墓坑的長度應該有個三米多,寬度在一米多一點。
葬具已經完全腐朽了,痕跡不明顯,槨內填土為灰紅色土。
“有葬具?”陳翰喃喃道。
從土層的痕跡上,明顯可以看到一個長度兩米多,寬度八九十厘米的“棺材”痕跡。
因為棺內的土層,顏色和棺外面不一樣,填土為淺灰色土,夾少量紅色土。
看得出來,原本坑內應該是有一個木製的棺材,然後隨著時間的過去,木棺徹底腐朽了,上面的泥土坍塌下來,覆蓋住了原本棺內的位置。
這才會導致棺內的土,顏色和棺外有一些不一樣,就和回填土似的。
因為生土結構被打破了。
“這棺長2.33、寬0.72米。墓內有人骨1具,儲存極差,僅能分辨部分肋骨、上肢骨和下肢骨殘跡,面向不明,頭向朝北為6度。”
這位帶領大家的浙江所工作人員,認真介紹道:“根據出土的玉璜、玉紡輪、過濾器推測墓主為女性,年齡不明。”
孔建文有些疑惑,問道:“你們是怎麼分辨墓主人男女的?”
“這些骨骼都很難分清楚性別了吧?”
工作人員笑了笑,指了指墓中隱約可見的隨葬品:“根據以往瑤山等墓地發掘的情況,可知石鉞、三叉形器、成組錐形器基本出自男性墓。”
“而玉璜、紡輪、甑、過濾器則基本出自女性墓,由此可透過遺物大致推斷墓主的性別。”
孔建文恍然的點了點頭。
確實。
雖然人類最早是母系社會。
但是基本上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後,全球的晚期智人,都開始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了。
因為新石器的出現,提高了男性的生產力,也開始出現農耕文化,這個時候孔武有力的男性,就漸漸取代了女性,成為了社會中堅力量。
像良渚這種成熟的古國社會,男女分工已經很成熟了。
男性墓主人,一般隨葬品都會是和征伐、武力有關,大多陪葬武器。
而女性的墓主人,因為在家庭結構裡,是負責家裡的紡織、掌管衣食等事情,所以隨葬品大多都是紡輪、甑這種和吃穿有關係的東西。
紡輪的出現,倒是很重要的一個發現。
雖然良渚文化基本已經確定是有紡織業的,有絲織品,但是紡輪的出現,才能確切證實,當時的良渚人是有紡織業的,並且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