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可能,三星堆人的文字或符號或許附著、書寫在漆器、木器、絲綢等上。
也就是說,絲綢或是古文字的物質載體。
這不是胡說,華夏人自古以來就有拿絲織品作為文字載體的
習慣。
帛書很早就出現了。
甚至於可以肯定,至少在商周時期,除了竹簡之外,當時的人也會用價格昂貴的絲綢來當書寫材料,紀錄文字傳達的。
只是因為年代過於久遠,這種帛書很難儲存下來。
也是因為這些發現過於震驚了。
所以一同出土的那7片碎石塊,出土時幾乎無人問津。
後來陳翰他們也就是草草送去了三星堆文物修復所。
但是沒想到,這些沒人在意的石板,居然很不簡單。
這些石板送到文物修復所後,專家們並沒有因為只是一些石器,就忽視或者不在意,而是認真檢查了起來。
他們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這7片碎石塊的裂縫基本上吻合,於是就嘗試將它們拼接在一起。
經過一番琢磨,專家們成功拼接了7片碎石塊。
不過發現還有幾塊殘缺,拼出來也並不完整。
而經過測量,其殘長約98.6厘米,寬約52.4厘米,厚度約4.1厘米,並且表面被打磨光滑。
一開始,面對這個奇怪的石器,專家們也都納悶了,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看起來似乎不是什麼器物,也不像禮器。
直到,有人發現石板左側有個殘缺的圓孔,直徑約2厘米。
另外,有專家用手輕輕拍打石塊,還能聽見清脆的聲音,完全不同於其他的石塊。
因此,有專家推測這是一件巨大的樂器,石磬!
磬,是一種華夏很早就開始使用的樂器,而且一直都是用石頭做的。
在以往其他地方的考古發現中,各式各樣的石磬也時有出土。
所謂的石磬,就是一種繫繩懸掛的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
後來的其他樂器,包括編鐘之類的東西,都延續了石磬的使用方法,懸掛在木架子上,然後用工具敲擊發出音樂。
可以說石磬是華夏傳統禮器的鼻祖。
一般都是在十分莊嚴的場合使用。
比如天子登基,冊封繼承人,列土封疆之類的重要場合上,都會有石磬配合編鐘來奏樂。
能發現樂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要知道,在以往學術界看來,古蜀人是沒有禮儀和禮樂的,也就是說,他們是沒有禮儀制度的愚昧民族。
西漢揚雄在《蜀王本紀》中寫道:「蜀王之先名蠶叢……不曉文字,未有禮樂……」,意思就是說古蜀先民沒有文字,也沒有禮樂。
而根據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發掘成果來看,這《蜀王本紀》似乎也沒有說錯。
這兩個距今三千年到兩千六百年的遺址裡,都沒有發現文字和任何類似編鐘、石磬的禮樂器。
然而,如今出土了一件殘缺的石磬,所以也就不能再說古蜀先民沒有禮樂了。
可見不光我們對古蜀先民不瞭解,漢代人也不清楚。
也有可能,古蜀國文化,在商末周初到戰國末年期間,是經歷過一次斷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