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翰的自媒體賬號在網路上的爆火,算的上是藉助了海昏侯墓的東風了。
其實做自媒體的,想要大火或多或少都是需要幾分運氣相助的。
而陳翰這次就是遇到運氣了。
海昏侯劉賀的大墓,可以說是最近二十年最重量級的考古新發現了。
從墓葬被發現開始,以央視為首的各大媒體,就接連的對海昏侯墓進行報道。
並且還很重視,用上了不少資源去推海昏侯墓,讓這個考古新發現名揚天下。
在大眾都知道了海昏侯墓這一大發現之後,那大家肯定就想要從各種渠道去更多的瞭解海昏侯墓的情況,瞭解海昏侯劉賀。
這個時候,親自參與了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工作的陳翰,當然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那位了。
他能夠做一系列和海昏侯墓現場發掘有關的影片,在網路上釋出。
自然是能夠吸引非常多的網友來看他的影片,繼而使得播放量和關注暴漲。
原本,在海昏侯墓沒有發掘之前,陳翰的微博粉絲只有三十多萬,抖音多一些,有個五十多萬,B站也有個三十多萬。
如果三個平臺的粉絲沒有重疊的話,應該是有個百多萬的粉絲。
不能算少,但是在科普自媒體領域也不算是多。
但是,經過這兩年海昏侯墓的持續發掘和影片解說,陳翰三大平臺的關注數都來到了兩三百萬粉絲以上。
如果全部加起來,全平臺粉絲已經堪堪要破千萬了!
這樣的成績,雖然和那位做動植物科普的藏狐還不能比,但是也算的上是華夏網路科普自媒體裡的佼佼者了!
這意外的爆火,倒是讓陳翰很是開心。
他在社科院考古所的編制,之所以能穩穩拿到,就是靠著這自媒體運營的功勞啊!
此番陳翰回京,進行完畢業答辯之後,就會直接入職社科院考古所,而且是科研崗,並非行政崗!
除了他之外,莊雲鵬和林雅,也會一起入職。
三年多前,魏來剛加入社科院考古所讀博的時候,那批同樣在其他教授手下讀博的學生們,大浪淘沙之下,也就只剩下他們三人能夠留下來了。
其他十多位博士生,早就都陸陸續續的離開了社科院考古所,回到了他們老家的考古所或者一些博物院工作了。
就這,還是去年社科院考古所再次擴編了,這才有他們三個博士畢業生一同加入社科院考古所的盛事。
不然正常情況下,一期十多位博士生裡,也就一兩個人能夠加入社科院考古所,甚至有的時候一期一個能留下來的都沒有!
社科院畢竟是華夏學術研究最高階的兩院之一,准入門檻還是非常高的。
這次,林雅和莊雲鵬,也和魏來一起坐著動車,回到了首都。
林雅和他同屆,也是今年畢業,兩人會一起參加畢業答辯。
莊雲鵬則是因為延期的原因,拖到了和陳翰一起。
三人到達首都後,連休息都沒休息,就直接趕赴了社科院博士校區。
在這裡,早就有考古系的教授們,在等著三人進行博士答辯了。
特事特辦,現在是七月份,按理來說是不進行博士畢業答辯的,已經晚了。
但是因為他們參與實際的考古發掘工作,實在是沒辦法在六月份趕回學校,學校也是比較通情達理的,專門給他們延遲了答辯。
抵達學校後,三人拿著自己的畢業論文,就陸續進入答辯室,面對三位答辯導師,進行答辯工作了。
三人都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