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是「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即公元前551年。
但海昏侯屏風記載是「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蓋卅矣(孔子30歲)」。
因此孔子出生時間就比《史記》記載早了15年。
這麼算的話,孔子壽命也比傳統認知的多了15歲!
15年,
可不是兩三年!
如此大的差距,顯然不可能是筆誤或者太史公抄錯。
可以說,孔子屏風有不少屬於顛覆性的內容。
然而問題在於,孔子屏風到底是不是靠譜?
畢竟,孔子屏風出現於《史記》之後,而司馬遷的《史記》更為嚴謹,更值得信賴。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史記》中的孔子生平,還是這面屏風上的孔子生平。
都是孤證。
也就是除了《史記》和這面屏風之外,再沒有同時期,或者更早時期關於孔子的確切記載了。
畢竟孔子這位聖人,是在董仲舒之後,才被尊為聖人的。
在西漢之前,儒家並不是顯學,孔子也不是一位多普世的大賢。
至少不會有太多專門去記載他出生年月日之類的文書存在。
而在考古學上,一直都秉承著「孤證不立」的科學理念。
也就是說,單單隻有一處紀錄的史實,是不能夠作為證據的。
就像之前說的「牧野之戰」,因為只有傳世史料,並沒有其他證據向印證,就一直都有論調,認為「牧野之戰」並不一定存在,或者是後人杜撰的。
直到利簋的出土,誕生於牧野之戰結束之後的這件青銅簋,證明了在公元前一千年,確實發生了這麼一場大戰!
這才徹底證明了牧野之戰的真實性。
現在這件孔子屏風上,出現了與《史記》不同的記載,但是卻只是個孤證,倒是沒辦法推翻《史記》的記載。
但是,這面屏風也非常的重要。
至少,這面西漢的屏風,為孔子生平,提出了第二種論調。
先不管誰對誰錯,能有這麼一個新發現,就已經足夠震驚學術界了!
「這面屏風,實際上不是屏風,而是一塊鏡屏,只是碎的有些厲害!」
帶著陳翰他們幾人來看屏風的研究員,嘆了口氣道:「眼前這面畫有孔子和顏回的屏風,只是原本碎片的三分之一而已。」
「隨著不斷拼合還原,研究發現,已出土的孔子鏡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為衣鏡,一部分為漆木殘件。」
「這面衣鏡為青銅大方鏡,長76.3厘米、寬46.5厘米,大小與現代普通穿衣鏡相仿,具有照映影像的實用功能。」
「方鏡嵌於漆木邊框之中,邊框上繪製了東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
「衣鏡背面是漆木屏板,形狀近似屏風,上面繪有孔子、顏回等人的影象和傳記。」
「所以,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這面「屏風」,只是穿衣鏡背面的漆板而已。」
「並且破碎嚴重,目前只修復了這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沒修復。」
「根據我們的猜測,下面應該還畫了四幅人物形象,以及一些文字記載。」
「不過還需要漫長的修復,才可以揭開這塊鏡屏真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