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兩個學說,在漢武帝時期基本上就已經沒啥人傳承了,到漢宣帝的時候,儒家已經徹底把控政治了。
但是!
在海昏侯墓中,還是有不少已經確定了的,失傳或者不全的典籍!
例如:「六博」棋譜竹簡1000餘枚,《子虛賦》竹簡10餘枚、《葬賦》現存竹簡20餘枚!
60餘枚簡關於陰陽五行、五方五帝,明確提到「五行金木水火土」「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鳥北方玄武」等陰陽學著作!
「房中」「養生」「醫方」等竹簡約200枚!
《孝經》類文獻現存竹簡600餘枚!
《春秋》竹簡200餘枚!
其中,《春秋》類的竹簡,內容和今本《春秋》大為不同!
簡文有部分內容見於今本《春秋》三傳,但有些內容僅見於《公羊傳》,這說明簡文似應出自《公羊傳》。
也就是《公羊春秋》!
但是海昏侯手中的《公羊春秋》,和今本的《公羊傳》,卻也有不同之處,甚至存在較大差異。
如簡文:「夏,公子遂如楚乞師。乞,卑辭也。曷為外內同之也?重師也」。
今本《公羊傳》僖公二十六年作:「夏,齊人伐我北鄙。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乞師者何?卑辭也。曷為以外內同若辭?重師也」。
顯然,今本的《公羊傳》,要比海昏侯版本的內容全的多。
又如簡文「使宰周公來聘。宰周公者何也?天子之」。
今本《公羊傳》僖公三十年:「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
僖公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
這段簡文的前、後兩句,在今本《公羊傳》中分別見於兩處,並且時間不同,上半句是僖公三十年的事情,下半句是僖公九年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在西漢漢宣帝時期的《公羊傳》,內容比較精簡,但是今本《公羊傳》的內容卻詳細擴充了很多?
為什麼古本里記載的一件事情,在今本里卻變成了兩件事,而且還擴充了具體的人物?
古本里只說天子使宰周公來聘。
今本卻自動填充了具體的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會盟?
粗一看,今本反而比古本細緻的多,不但完善了人物,還填充了具體故事,更有教育意義。
可是,這如果反過來,是古本比今本記載的更加全,倒是挺正常的。
可是今本記載的比古本還全,那就有點離譜了。
哪有古人沒記載清楚的事情,後人反而能往裡增加具體人物和事件的?
海昏侯墓出土的這些,明顯與當今傳世版本的著作,有極大差異的古本著作,引發了無數國內學者的好奇和研究慾望!
對他們來說,研究先賢的古作,以及和今本做對比,探究其中內容修改的原因,簡直是一件學術界的大盛宴啊!
這怎麼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