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通行本《道德經》中卻讓人覺得“柔弱”只不過是“無為”、“不爭”的另一名稱罷了。
原文中“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更是直言水雖然看似“柔弱”,但卻具有“攻堅強”而無往不勝的本質,水的“柔弱”在這裡是具有相對能動性和攻擊性的。
通行本中把“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改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使得水的攻擊性蕩然無存,搖身一變使得主客異位。
具有主動攻擊性的“弱”水只剩下被動挨打的“柔”性,認識論的成分替代了方法論,使得“無為”、“不爭”的好處得以更好地宣揚,這種悄無聲息偷換主題的情形還有很多。
顯然,這是老子的學說,在後世的傳播中,被人修改了,弱化了老子學說中的剛強之意,強化了老子的“無為”“不爭”的論調。
這無疑是一種削弱老子學說的做法,顯然是在一些道統之爭後的結果。
甚至有可能就是儒家的一些學者,故意如此改的,讓儒學的傳播能更加堅固。
畢竟老子自己都“不爭”“無為”了,那你學老子學說的人,還好意思和儒家爭嗎?
其中,改的最為過分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第十四章的: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中,這句卻是: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別看只是改了一個字,但是整段話的含義,完全變了。
這便是典型的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通行本中強調遵循古法來治理當下,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祖宗之法不可易”,而通常的“祖宗之法”都是指周禮。
而老子,卻是認為,當下的社會,自然要尋求當下的法度來治理,要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可以看出,這古本和今本之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理念了。
眾所周知,孔子的志向,是復興所謂的三代之制,恢復井田制度。
簡單的說,孔子這人是非常崇古的,覺得祖先做的一切決定,制定的一切制度都是正確的,後人都不應該改動,而是應該恢復古制。
這也是後來儒家最重要的一個理念。
這才有所謂的“祖宗之法不可易”,才會自漢代之後,歷來朝代都再難出現如戰國時的變法之時。
要說戰國變法是因為亂戰的原因。
那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乃至兩宋的時候,各國面臨的威脅就不大嗎?
甚至面臨的威脅,比戰國時期還要嚴重!
但是當時把持朝政的儒家,卻從來沒有想過變法,更沒有想過革新,依舊是抱著老一套,哪怕死都無所謂。
可見,儒家對所謂的“傳統制度”的維護有多執念。
而老子自然是不吃這一套的,但是老子早就死了,後來人自然可以隨便刪改他的著作。
當時把持著華夏“道統”的儒家,自然是掌握了學術解釋權。
然後他們就將老子的學說,也整的符合儒家理念了。
諸如此類的情況,在短短五千多言的《道德經》中,可還有很多的,都是改了一個字,然後意思就南轅北轍了。
而兩種版本,哪種可信度更高?
那無疑是古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