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年銅則,上面寫著重一百斤,實測重64000克,折算下來每斤相當於640克。
直到元朝以後,一斤又逐步回落到600克以下。
天啟三年時,常州吳縣的三兩砝碼實測重109.3克,折算下來每斤相當於582克。
乾隆二十九年,工部營造的五百兩砝碼,總重18700克,折算下來每斤相當於598.4克。
這個時候,一斤的重量,已經很接近現代市斤了。
至於現代的市斤到底啥時候確定的,要等到晚晴時期,華夏與西方文明大量交流的時候。
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千克為質量單位以後,華夏也逐步接受了這一計量方式。
因為一千克和一斤大約處於同一水準,所以也俗稱為公斤,以和市斤加以區分。
由此可見,華夏不同時期的“一斤”差距是非常大的。
同樣的一斤,在秦漢時期只有兩百五十克,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卻有五百多快六百克。
所以在不清楚這些小細節的時候,很多人在看歷史文獻的時候,很容易將所有時期的“一斤”都當成500克,然後就會鬧出很多笑話。
甚至不少學者,都因為不太清楚不同時期的斤重,導致在計算不同年代的社會發展程度時,都鬧出過失誤來。
比如同樣是斤,漢代人吃兩斤主糧,和清代人吃兩斤主糧,能一樣嗎?
顯然同樣是兩斤,但是漢代人吃的更少!
可是如果沒注意到斤重不同,就會讓一些學者誤以為,漢代人吃的也挺好。
當然,這只是打個比方。
海昏侯墓中的制式金餅和馬蹄金的重量被測出來後,最重要的影響,還是解決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西漢的一金,到底有多重!
現在知道了,西漢的一金,實際上就是一漢斤,只是用“金”和“斤”來區別上幣與下幣而已。
金子為上幣,單位為金。
銅錢為下幣,單位為斤。
是的,銅錢雖然基礎單位是五銖,但是同樣也有用“斤”做單位的。
比如漢武帝賞賜大臣的時候,就曾經有賞賜過錢萬斤,百金。
錢萬斤好理解,但是“百金”到底多重,以前一直困擾學者們。
西漢時期,金是極為硬通的財富。
按照官方比價,一千金相當於一千萬錢。
在漢代,一金理論上相當於1萬錢,但實際上,黃金的價值要高於此。
漢文帝時,十戶中產之家的家產總和才是一百金。
平定吳楚之亂,漢景帝賞給竇嬰的賞賜也只有一千金。
衛青為大將軍,擊匈奴有大功,漢武帝劉徹的賞賜也只有一千金。
但是到底這“一金”有多重,才會這麼稀少,學者們一直挺懵的。
出現過一金相當於百兩的猜測,也出現過一金就是一斤的猜測,也有學者認為一金是十斤黃金。
畢竟劉徹賞給衛青也才一千金,這說明一金肯定價值不菲。
終於,現在知道了。
西漢一金是250克,那麼一千金就是250千克,五百市斤的黃金!
這,確實是一筆天文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