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智慧,自然是這個地球最優秀的。
經過陳翰的一通操作後,這盒金子很穩妥的就被從地面上提取了出來,整盒提取。
如法炮製,另外兩盒也很快被提取了出來。
之後,這三盒金子便被送往了隔壁的實驗室內了。
等在那的實驗室考古工作者們,會對這些金餅和馬蹄金進行單個的分離,然後再稱重。
金子,在西漢一般不是主要的流通貨幣,是用於帝王收藏、賞賜、饋贈及大宗交易的上幣。
當然,在對外貿易上,是會用到的。
但是在西漢國內,反正不在百姓之間流通,百姓之間流通的貨幣只有五銖錢一種。
而金子,在皇帝賞賜給大臣之後,大臣基本上都是用來自己收藏,或者送給其他人,又或者當女兒出嫁的聘禮之類的。
作用其實有點類似於現代的貴重文玩,字畫之類的。
反正就是收藏意義大於實際使用意義。
但是這玩意稀少,物以稀為貴,所以這玩意是好東西肯定是母庸置疑的。
海昏侯的這三盒金子,顯然也是皇帝賞賜的。
皇帝給諸侯王以及列侯賞賜金子,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當然,諸侯王和列侯在自己的封地獲得金子後,同樣也會打造成這種制式的金餅。
也就是西漢標準的金子計量單位“金”!
現在,只要將這些做成金餅和馬蹄金樣式的金子,拿去稱一下重量,就可以知道西漢的一金,到底是多重,是否和大部分學者認為的那樣,通“一斤”!
沒有讓陳翰他們多等。
隔天,率先被清理出來的單個金餅,和單個的馬蹄金,就過稱了。
果不其然,華夏的學者們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金餅的單個重量為247克。
馬蹄金的單個重量為250克。
這說明,漢代的一金,大概就是在245到250克之間!
這與西漢一斤248克,是差不多的!
也說明,確實西漢一金就是一斤!
值得一提的是,“斤”這個單位,在華夏古代,實際上並非一成不變,相反變的還特別快。
比如說楚國早期一斤大約摺合220克。
到了戰國以後,根據楚戰國墓裡出土的木衡和銅權推算,此時楚國的一斤逐步變成了250克。
到秦國的時候,阿房宮遺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銅權,上面寫著重一石(百二十斤),根據測量,總重30750克,折算下來則每斤大約是256.3克。
而根據出土的西漢武庫的一斤權計算,西漢時期一斤大約是252克。
而根據甘肅出土的王莽新朝時的銅權衡計算,每斤大約是249.6克。
1981年出土的東漢大司農銅權重十二斤,實測為2996克,折算下來每斤249.7克。
可以看得出來,華夏的重量單位,是從一開始的不那麼精準,到後來慢慢變得越來越精準的。
到東漢後,一斤250克,就基本上是很精準了,不像之前一斤有的時候256克,有的時候252克。
不過東漢之後,南北朝時,一斤的重量逐步開始上升。
南朝齊國的一斤大約相當於375克,南朝的梁、陳時期,一斤則相當於250,北魏、北齊的一斤相當於500克。到北周、隋朝早年,一斤上升到了700克,比現在的一斤還要重。
只是到了隋朝末年,一斤又回落到了250克,再不負之前的光景了。
唐朝到宋代,一斤則保持在640克到684.768克之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