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竹簡部分已經辨別出來了,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
就是,因為竹簡需要經過多道工序,耗時半年到一年,才能夠完全脫水復原。
所以現在陳翰他們也不能看到這些竹簡上的內容。
沒辦法,誰叫荊州考古所那邊的那臺高科技掃描器,不能挪動呢。
不然如果那臺掃描器能在考古基地,掃描一下就能知道上面的文字,然後慢慢看了。
「哎,寶山就在眼前,可是卻不得入門,真是讓人心癢癢啊」李教授感嘆了一句,轉身就打算回宿舍休息了。
作為專門研究秦漢考古,並且鑽研篆書的學者,李教授自然是對這些漢代著作很是好奇,恨不得立馬一睹真容的。
可惜,時機未到。
孔建文和陳翰他們,在又和荊州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員寒暄了幾句後,也一個個的轉身打算離去了。
不過,就在他們離開的時候,隔壁一件依舊燈火通明的研究室內,幾個工作人員開啟門走了出來。
「幾位可是社科院考古所的同事?」
「我們在墓中發現的這批金餅上,發現了一些墨跡,各位可有精通小篆的先生?」
原來,隔壁就是清理那批金器的研究室。
算一算時間,內棺裡清理出來的金子,送到這裡也有半個月了。
金子的清理工作還是比較簡單的。
就是泡水,然後泡藥劑,將金餅上附著的黏狀物和不知名腐化物都分離掉,然後就算清理完成了。
不過,看起來是還有意外之喜啊!
孔建文回頭看了一眼陳翰和李教授,肯定的點點頭回道:「沒問題,我們這有看得懂篆書的專家。」
別覺得這些清理金子的工作人員怎麼這麼無知,連篆書都看不懂。
其實這才是正常的情況。
一般來說,做文物修復工作的,也只是針對自己的專業學習而已。
比如做絲織品修復的,平常沒事也不可能去研究小篆。
又沒人會在絲織品上寫小篆。
修復金銀器的也差不多。
對修復人員來說,他們更多是一位「工匠」,而非是一位學者,只會傾心於研究文物的樣式、形制、樣貌、如何復原等問題。
至於對文字的研究,多數情況下,也就修復青銅器的,以及竹簡、木牘的,才會去研究相應的文字。
這也是方便修復。
不然修復竹簡的看不懂竹簡,根本不知道怎麼將一片片散落的竹簡排序。
修復青銅禮器的看不懂金文,如果一些碎的比較嚴重的青銅器,可能會幹出拼錯字的事情。
除了這些之外,其他的修復人員,就不太會去專門研究文字了。
這方面有專門研究文字的專家,不需要他們分心。
而陳翰與李教授,就是那兩位專家了。
社科院考古所的一行人被請進了研究室。
一進門,入眼可見的,就是一個個被擺放在房間中央大白桌子上的金餅。
這些金餅都已經被清理乾淨了,渾身沒有一點淤泥,就那麼金燦燦的放在了桌子上。
還別說,一下子看到這麼多金色小可愛,衝擊力挺大的。
還好,這些金子都是社科院考古所挖出來的,倒是也已經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