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發掘工作,依舊是不太喜人。
將金銀器率先清理完之後,第二要尋找的便是銅器。
可是唐代已經是鐵器文化非常發達的時期了,實際上用銅製作的東西本來就已經不多了。
再加上,主墓室又被盜墓賊多次光顧過。
所以也沒有啥銅器留下。
唯一找到的完整銅器,就是兩個在祭臺附近,被倒扣在地面上的銅盆。
這倆銅盆的底部還殘缺了一塊,器身也沒有任何花紋或者裝飾,就是很普通的一個盆。
估計是當時祭祀的時候用來裝肉食的,後來被盜墓賊掀翻在了地上。
除此之外,在主墓室東北部,社科院考古所還發現了一堆銅甲胃片!
這堆銅甲胃片的儲存情況,簡直讓人看了想流淚。
綠!
太綠了!
甚至都綠到和綠松石顏色差不多了!
壓根就不像是青銅!
在剛發現的時候,陳翰還以為這是用綠松石做的鎧甲呢,那叫一個牛逼啊。
結果上手碰了一下之後,石頭和金屬之間的區別,還是一摸就能感覺出來的。
只能說這副銅甲,經受了太多它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風霜。
說真的,陳翰在秦漢以及周代的大墓、遺址裡見到過那麼多青銅器,都沒見過像這副甲胃一樣綠的。
這說明這套甲胃的合金比例,絕對是十分獨特的,和華夏傳統青銅的合金配比是不一樣的。
不然應該呈現出暗綠色、青綠色,或者黑色、偏藍色的鏽綠。
而不是這種亮綠亮綠的綠松石色!
出土的這些甲胃片近長方形,下部呈半圓形。
每一片的長度都在長10、寬5、厚0.3厘米左右,應該是胸甲的一部分。
而且製作工藝是較為傳統的青銅扎甲。
唐代的盔甲,也算是歷朝歷代中的一大巔峰了。
因為唐朝有錢,且控制的地域廣闊,所以唐人不但武器都很奢華,在甲胃方面也都有出色的發展。
唐朝軍隊盔甲裝備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
唐朝標準是著甲士兵佔軍隊總數的60%。雖然並不是都穿著鐵甲,但這個比例比起前面說過的漢代軍隊著甲比例,還是有很大進步。
在盔甲種類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資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
也就是說,在唐軍裡,一共有十三種制式鎧甲。
這些鎧甲之間的排序,並不是按戰力強度排序的,而是隨機排序。
其中明光甲、細鱗甲、山文甲、鎖子甲都是較為出名的鎧甲型別。
特別是明光甲,基本上電視劇裡有演唐朝的戲,比如隋唐演義之類的,裡頭的大將穿的都是明光甲。
不過很可惜,這套出土於吐谷渾王族墓裡的甲胃,並不是明光甲。
反正從殘存的這些甲片上,是真看不出來是啥甲。
得等後續修復,看看能不能修復出個大概來,然後才能看出是什麼鎧甲。
不過從材料上就可以看出,吐谷渾居然還在用青銅做為鎧甲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