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一棺一槨,但是這位南越王的棺槨,可比遂先生的棺槨上檔次的多,精美程度更是沒辦法比。
而棺槨內的情況,更是錯綜複雜。
整個棺槨,大致可以分為外槨、頭箱、足箱、內棺四個部分。
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內棺的位置。
因為棺槨全部都腐朽了的原因,不需要開棺,大家就能看清楚內棺的情況。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數片非常大的玉璧。
這些玉璧凋刻的非常精美,堆放在內棺之中。
李教授笑著調侃道:“玉衣已經塌下壓至扁平了,與其說是玉衣,倒不如說是一張玉席了。”
“這下文物修復人員有的忙了。”
金縷玉衣,在出土的時候,自然不可能像博物館裡那樣,還能保持著一個“人”的形狀。
實際上大部分金縷玉衣,出土時早就散落一片,不成形狀了。
中間的“金縷”更是早就全部斷裂了,無法繼續維持衣服的形狀。
每一件金縷玉衣,都需要文物修復人員,一片一片的重新“縫”起來,才能還原出原本的樣子。
對於這點,大家心裡是早有準備了。
所以當看到內棺裡平鋪著的數百塊玉片,倒是也沒啥失落的情緒。
“玉衣的上面,從腹部至腿部,排列有序的鋪置有10塊玉壁,四塊大玉壁居中縱列,兩塊大玉壁分置左右,成十字形,四角各置一小玉壁。”
陳翰指著玉衣上疊放著的一堆玉璧,神情十分感慨。
內棺中,數量最多的東西,就是玉了。
不只是因為金縷玉衣散落成了一堆玉片。
還因為內棺中放置了非常多玉璧。
除了這疊放在墓主人身上用於覆面的玉璧之外,還有幾十枚玉璧,和多個玉璜,散落在內棺之中。
可以這麼說,整個內棺就是一個用玉打造的世界。
放入逝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握,蓋在臉上的玉覆面,身上穿著的玉衣,頭部、胸部、胯部和左右胳膊處均覆玉璧,頭、胸部周邊鋪滿玉璧!
這一整套葬殮玉飾,共同組成了,西漢時期最推崇的一種葬制。
玉殮葬!
之所以有如此奢華的zang皆因為漢人認為,玉能夠使人肉身不腐,靈魂永存!